泾川县泾明乡地处两省三市交汇处,辖12个村7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万人。今年以来,坚持把强化基层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法治保障”总体要求,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推行“融合五个中心、运用三大平台、达到两个效果”工作机制,推动乡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持续提升。
打造五个中心,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坚持共建共享理念,把阵地建设作为提升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融合推进建成“五个中心”,形成了一体化工作平台,推动社会治理要素聚集。
一是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整合全乡各类资源和力量,建成占地120平方米乡级综合治理中心,分步建成12个村级综治中心,构筑以乡综治中心为支撑,村级综治中心为基础,覆盖乡村组,实现一体化管理、实战化运行的两级平安建设工作平台。积极推行乡村组三级网格化管理,实行“1名乡级网格负责人+12名村级网格管理员+71名组级网格长”的三级网格管理模式,同时将片区民警、基层人民调解员、交通劝导员、保洁员、护林员等人员全部纳入网格员队伍,实现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隐患的网格化管理新格局。
二是建设政务(便民)服务中心。按照便民、利民、亲民的原则,在政务(便民)服务大厅设立民政残联、惠农政策、社保缴费、法律援助、信访接待、食药品管理等10个服务窗口,配备1名副科级干部,11名工作人员,明确办事流程和工作职责,建立一次性告知制度、限时办结制度、首问责任制度,严格落实“一窗受理、按责转办、限时办结、统一督办、评价反馈”制度,进一步规范村级便民服务站运行,通过集中办公、统一管理、规范流程,实现便民事项“一站式、一门式”办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三是建设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整合交通、综治、国土安全等部门视频资源,不断扩大重点路段、路口、村部周边视频监控全覆盖,建立健全覆盖广泛、一体运行的应急管理系统,实现专业数据共建共享。确定3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应急值班值守、安全生产巡查检查、自然灾害事件处置等工作。成立以乡村干部、民兵、综治网格员为主体的应急救援队伍,实行规范化管理,不断提升全乡应急工作能力。
四是建设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按照“分级负责、多元化解”原则,探索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建立了乡矛盾纠纷调解中心、13个乡村调委会、41名乡村专职人民调解员多元化参与的矛盾纠纷调解体系,综合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方式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定期分析研判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全面推行包村领导入户走访、包村干部、村组干部随时接访,正真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五是建设平安乡村视频监控中心。以“雪亮工程”为载体,按照“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要求,在全乡范围内实施“平安乡村”视频监控建设,在各村及村组主干道路安装公共安全高清视频监控探头50个,实现乡村组重点路段、路口、部位视频监控全覆盖,大力推进全乡技防建设和信息共享,不断提升乡村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保障水平。
运用三大平台,强化社会综合治理
一是发挥服务平台作用。通过召开会议、进村入户宣讲等方式对乡村服务平台办理事项及流程进行广泛宣传,积极引导群众转变办事观念。把民政、社保、卫健、司法、征兵等12项业务集中政务(便民)服务大厅,设置服务窗口,切实发挥乡村服务平台作用,实现为民事项“窗口一站式”办理,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今年以来,共接待办事群众1300多人次,办理便民服务事项1100余件。
二是发挥管理平台作用。加强综治中心建设和保障力度,强化党委牵头统筹作用,充分整合乡村社会治理资源力量,纵向推进乡、村、组三级贯通,建成以乡综治中心为枢纽、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服务管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三是发挥调解平台作用。依托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充分发挥调委会、人民调解员作用,常态化开展“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入户走访活动,深入村组、农户了解诉求、听取意见、排查纠纷,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全乡共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30多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调解矛盾纠纷58起,调成率98%。
三、达到两个效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完善。“五个中心”融合共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式有力推进乡村社会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乡村社会风险防控水平持续提升,稳定风险有效管控、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公共安全有力防范,实现无违法上访、无刑事犯罪、无较大安全事故、无群体性事件目标。二是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以顺应民意、化解民忧、确保民安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共用,真正实现了社会事务一网办理、便民事项一门服务、矛盾纠纷一次化解、应急处突一网监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