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政法网 今天是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司法文苑 | 儿时元宵节

来源:甘肃政法网 责任编辑:张曦云 发布时间:2024-02-25
字号:A A    颜色:

作者:酒泉市瓜州县司法局 王丽萍


年,就这样随着假期结束悄然而去,没有一丝留恋。唯独,窗外稀疏的炮竹声宣誓着还在年关。风,对这个俗称“世界风库”的戈壁小城来说从不吝啬。听,那呜呜的叫嚣声,卷着枯枝发疯地呼啸而去,连同整片天空。


不知何时起,刷圈成了多数人睡前的必修课。精彩的、热闹的、落寞的、甚至无味的,比比皆是。而此刻的我,正享受着睡前的自由时光,不无例外遨游在朋友圈,忽然,画面中闪出几个字——看戏来!


心,不由咯噔一声,手指迅速地点击,只见那昏暗的戏台下人声鼎沸、悠长的秦腔伴奏在没有繁星的天空下不失魅力,年关里的灯光装饰让陈旧的钟鼓楼和鹿鸣苑更加夺目。看,忍不住循声而至的行人,一手拿着棉花糖、一手拿着烤肠的馋嘴孩童,还有身在异乡我的心,都被这高亢激越的唱腔、饱含深情的唱段所吸引。


“看戏游百病喽”,耳边不由响起姐妹们的叫喊声。记得小时候每逢正月十四五六,是过年期间最热闹的日子,那几天我们姐妹几人都会争着抢着跟母亲去姥姥家,不为别的,就因姥姥家在大庙夹道。这个地名有点意思,是沿着黄河修建的一条小道,百姓沿途居住,时间长了,就叫夹道。后来才发现它应该是长城和黄河,或者两道长城之间的路。夹道离大庙也有2公里的路程,但比起马尾村(我的老家)还是近乎得多,可以方便听戏看社火,也印证了那首童谣“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


独特的位置造就了它的繁华,记忆中的大庙街虽然没有错综复杂的街道,却总有种说不出的魔力。闲暇的早上午饭一般10点之前就会结束,由此这种特殊的日子还会早一些,大伙都想早点逛街游百病。离得近点的夹道、营盘,远的马尾、旧沟的人们成群结队、迫不及待地赶往大庙村。或许,在外人看来,这个不大的村子,没有什么值得令人惊奇的地方。但当你慢慢深入之后,就会发现它的与众不同,街道有些窄,却保留了一些老民居,沿街有店铺、也有老院子。店铺几乎是一家挨着一家,什么百货店、理发店、服装店、压面店应有尽有,一点都不比县城的大街落寞。


自然,看戏要去戏楼(“寺楼”)。随着脚步的临近,寺楼里已传出密集的鼓点,清脆的大锣,以及阵阵的鞭炮声。别着急,这不是戏曲的开场,是秧歌队、舞龙、耍狮子、跑旱船、踩高跷要上场了。作为大庙的中心地段,寺楼当仁不让包揽了所有的起点,只见本来不大的庙院此刻人头攒动,早到的人自带凳子坐在寺楼下,这部分人群大多都是戏迷,专为看戏而来,后来的人群大多都是凑凑热闹,或者赶集买东西、或者进庙上香求平安。而我,就纯属凑热闹的,跟着秧歌队一路直奔大庙中学。


振奋人心的鼓声,像快乐的号角,把爱看舞龙耍狮踩高跷人们都集结到大庙中学的操场上,这个主场地很快被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围得水泄不通。第一个出场的便是秧歌队,整齐划一的步伐,新潮的队列,在没有老师的指点自行组织的队伍里可谓不易。除了常规的,还有新花样:看“跑旱船”来了,旱船不是真正的船,是将车糊成船的样子,一人在前面牵了长长的红绸,船上盛开着大朵的莲花,跃动着肥硕的鲤鱼,也叫“连年有余”。随后的“老汉推车”也不落后,嘴上粘了白胡子,独轮车被装饰得花枝招展,满载着丰收的果实:金黄的玉米,通红的高粱,碧绿的西瓜,都是用五彩纸糊成的,寓意着“五谷丰登”,一般由年轻小伙装扮,老汉力气不够。期间,还有大头娃娃,专门驱赶那些挤进了秧歌队伍里的小孩子;还有扮成老太太耳朵上吊两只红辣椒的丑角,专门跟推车的老汉眉来眼去;还有肥头大耳的“猪八戒”,专跟漂亮的姑娘作对,那股子死乞白赖的劲头,惹得围观的妇女们一阵阵哄笑。


又一阵密集振奋的锣鼓声,装扮成孙悟空、猪八戒、瘸拐李、何仙姑、青蛇、白蛇等各种角色,手拿金箍棒、酒葫芦、芭蕉扇等相应道具,脚蹬一两米的高跷队排成有一字长蛇,做着各种匪夷所思的高难动作,如同天马行空、奇特而惊险,看得周围群众是又惊又喜。上学时才了解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还沉浸在高跷的意味中,只见舞狮人披挂上阵,他舞起狮头,整个场景便显得虎虎生威,负责狮子尾巴的小伙子也同时钻入狮子披挂里,让狮子的尾巴也摇摆起来。狮头与尾巴连成一个相互呼应的整体,两者配合默契,惟妙惟肖地演绎着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各种神态,动作合拍、细腻,把狮子的机智沉着、威猛刚劲演绎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压轴的是舞龙,穿着舞龙服的人们,已在扎着黄色的头巾和腰带,各擎一根木棍,在顶龙珠的人的指挥下,合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完成游、盘、翻、腾、穿、缠、戏等动作。还好没有错过精彩的双龙抢珠,两条龙踏着鼓点,驰徐有度,进退有序,时而翻滚腾挪,时而穿索倒转,被舞成一条流线,却绝不相互纠缠,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此刻,寺楼上正上演着秦腔。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幼小的我只记得名为《窦娥冤》的曲目让演员哭的凄凄惨惨的,台下的掌声却欢呼声不断……还有什么《赵氏孤儿》《铡美案》《三娘教子》《三滴血》《白蛇传》等等曲目,并不了解那一板一眼的戏文唱腔中,蕴含着那么多取之不尽丰富的内容与感情、知识与哲理。不过母亲爱看戏,也爱用戏里故事教导我们,一辈子只上过小学二年级的她,一生要强,通晓事理的她养育了五个子女,年少时不理解母亲对戏的痴迷,多年后才深深领悟到其中的精髓。看戏不单单是生活的一种闲适,也是一种心灵的充盈,人更多时候需要在戏曲里别人的故事中寻觅和成全自己对世事,对人间,对生命的诸多悲悯!何况,还有那优美的舞台布景、人物造型,如痴如醉的弦索,悠扬婉转抑或激昂高亢的唱腔,无不是视觉和精神的双馈赠。


繁花散尽,一切归于宁静。如同多年前的渡口,寺楼台子空了也有七八年,传统习俗正慢慢淡化消失在我们视野中,让人欣慰的是近几年的大庙梨花节办得有声有色、靖远县城的剧团也会前来助力,虽没有儿时过年的那种氛围,但能在一处宁谧之地赏花、听戏、看热闹,另有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