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政法网 今天是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张掖市甘州区:“中心吹哨”聚合力量 “部门报到”多元解纷

来源:甘肃政法网 责任编辑:张曦云 发布时间:2024-03-20
字号:A A    颜色: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乡基层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治理难度加大,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增多,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新挑战。张掖市甘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交汇点上,历来为河西走廊重镇,辖区面积4240平方公里,总人口51.7万,有汉、回、蒙、裕固等22个民族。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方面也面临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基层治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大量的矛盾纠纷情况复杂、涉及部门多、化解难度大,个别职能部门怕承担责任、不愿主动靠前,牵头部门职权有限,部门之间协调工作阻碍较大,矛盾纠纷化解牵头单位“有心无力”。


二是部门之间化解疑难复杂矛盾纠纷推诿扯皮,单位的门好进,但反映的诉求依然难办,群众找不到“主心骨”,影响了群众对地方党委、政府的信任,越级上访和非访问题时有发生。


三是甘州区法院近年来收结案数连年位居全省基层法院前列,员额法官近三年来人均收案数分别是全省员额法官人均收案数的3.5倍、3.6倍和2.4倍,案多人少的现实处境和巨大压力,严重影响了办案效率和质量,群众对“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化解矛盾用法”理念产生动摇,存在较大的社会风险。为破解这些基层治理中的难题,经过多方面的探索创新,甘州区提出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改革试点,并在试点基础上坚持从下到上、从上到下有机结合,持续完善改革思路,深化拓展改革举措,着力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有效解决广大群众的矛盾问题,在实践中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


“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形式上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个“响应机制”,其实质是推动基层治理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的一场系统性变革。这项改革的核心是以综治中心实战化运行为主线,按照“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要求,整合基层各方力量,深入推动综治中心提质增效,逐步构建起实体化建设、一体化运行、高效化服务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工作机制,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打造实战平台,矛盾调处专门机构从“无”到“有”。在机构设置上,甘州区专门研究决策,在全省率先成立正科级建制的区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核定 6名编制,专门负责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在硬件建设上,按照 “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要求,建成880平方米满足开展群众接待,矛盾纠纷现场调解,法律援助服务、心理疏导服务、视频研判接访、综合协调等工作的办公场地,保障了“一站式”解纷模式的运行;设立行业,乡镇、街道,村、社区矛盾纠纷调处平台,统一受理调处本系统、本辖区矛盾纠纷。“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改革以来,全区累计接待调处矛盾纠纷12438起,调解成功率达95.3%,其中区级接待受理3354批11639人次,现场调处化解1510件,现场调处成功率达45%,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区”的目标,彻底扭转了各类案件只增不减的局面,全区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抓好现场调解,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由“虚”到“实”。区综治中心把现场调解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疏导群众情绪的重要抓手,在矛盾纠纷化解中实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制度,统筹调度各部门职能力量,对群众反映的各类矛盾纠纷进行“联调联治”,接待窗口受理登记后,当场导入调解室,通知相关涉事单位根据距离远近在20—40分钟内,赶赴区综治中心开展现场调处,一大批矛盾纠纷在首访环节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即使现场调处不成功,通过现场调处工作也使群众诉求第一时间进入办理程序,有效疏导了群众因遇到困难和问题带来的负面情绪,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丰富发展了“枫桥经验”。


强化诉调对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合力由“弱”到“强”。针对遇到矛盾纠纷各级绕着走、避着走的现象,整合信访、司法、法院等部门力量入驻区综治中心,依托“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压实各级部门化解矛盾纠纷的责任,做到矛盾化解有组织、有人管、能化解。区综治中心与区法院建立诉前调解无缝对接机制,法院在诉讼立案前,对事实清楚、争议不大、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20类案件移送调解,调解成功制作调解协议,区法院对符合条件的出具司法确认书,赋予法律强制力。调解不成的案件,及时将调解情况反馈至区法院优先立案办理。至目前,成功调解法院移送诉前调解案件7596件,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矛盾纠纷,时效短、见效快,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明显低于诉讼渠道,既能减轻当事人“诉累”、有效节约司法资源,也能更好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整合法律援助,服务群众方式由“俭”到“丰”。区综治中心设置法律援助室,由区司法局每天安排至少1名律师坐班参与矛盾纠纷接待调处工作。法律援助律师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群众的诉求,现场开展法律咨询、答疑释法,给予法律建议;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按法律援助规定程序由援助律师免费提供诉讼代理等法律援助。区综治中心整合法律援助职能以来,律师参与解答各类法律咨询5710件,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060件,提供法律援助3335件。律师在综治中心现场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有利于培植群众的法律观念,信“法”不信“访”,有效促进法治建设进程。


开展心理疏导,来访群众情绪由“激”到“缓”。区综治中心设立心理疏导室,由区司法局提供具备国家心理咨询资质的心理咨询师资源,对有心理咨询需要的来访群众,预约咨询师到心理疏导室为群众开展心理咨询。特别是对一些合法合理诉求已经解决到位,生活困难也已救助到位,当事人仍然坚持无理无据诉求或过高要求,思想偏执反复缠访的老上访户开展心理疏导,进行良好沟通,疏导情绪,帮助其解决思想困惑与矛盾,缓解偏执情绪,使当事人不再采取过激行为和坚持过高无理要求,采取理性合法的方式依法逐级反映问题。


甘州区“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改革,从先行试点到总结推广,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改革思路、持续丰富改革内涵,信访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呈现新局面,区综治中心从信访矛盾“中转站”变为“终点站”,以往群众反映的信访矛盾纠纷重接待轻调处、办结周期长、多部门跑路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群众对党委、政府解决信访问题的态度、作风和成效充分认可,被尊重感和认同感明显增强。


提高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体制机制更带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基层治理如果只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往往容易“按下葫芦浮起瓢”。甘州区“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改革抓住基层治理中条块分割、权责不一、碎片运作等顽瘴痼疾,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行政组织“条块分割”,整合各方力量参与治理,有效推动职能部门和辖区单位力量在区综治中心聚合,从体制机制上为“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统筹各方力量创造了条件,实现了一招破题、满盘皆活。实践证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是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难题、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治本之策,必须坚持整体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的改革思路,着力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对基层治理各项工作的规范、约束、激励、保障作用,更好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甘州区“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改革坚持群众的诉求就是哨声,建立健全群众需求响应机制,及时感知、精准解决了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坚持群众的事情群众办,积极拓宽群众参与治理的渠道,形成了共治的机制和氛围;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标准,推动基层干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践证明,以人民为本位、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基层治理工作中,只有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自身的力量凝聚起来,把基层治理的活力激发出来,才能不断增强基层治理的整体效应,也才能真正获得群众认可,赢得党心民心。


提升了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甘州区“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改革坚持以精治为目标,以共治为手段,以法治为保障,抓住当前群众反映强烈、亟待解决的治理难题,依托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整合人民调解、诉前调解、法律援助、司法确认、心理疏导等功能和资源,统筹调度人社、卫生、国土、工商、民政、住建等各职能部门工作力量,现场组织调处各类矛盾纠纷,有效靠实了信访矛盾纠纷调处化解责任。通过各相关单位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协同“作战”,推动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形成了横向联动配合,纵向沟通协调,合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有力提升了精治共治法治水平。实践证明,基层治理,必须深刻把握、尊重顺应城市发展和治理规律,树立主体多元、法治规范、权责平衡等现代治理新理念,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功夫,逐步完善社会治理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构建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