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甘肃公安机关主动适应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的社会治安新形势,持续深化派出所警务运行机制改革,做实做强公安基层基础,不断提升派出所工作能力水平,为维护全省政治社会大局稳定和护航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统筹“三个强化” 推动警务运行改革
强化组织领导。甘肃省公安厅高度重视派出所工作,副省长、公安厅厅长余建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派出4个工作组分片区实地调研,通过移动警务手机向全警征求加强派出所工作的金点子、微创意。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他们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公安派出所工作的意见》。年初召开的全省公安派出所工作会议,为加强和改进派出所工作汇聚了强大合力。
强化警务前移。甘肃省公安厅把社区警务作为重要基础性工程来抓,将全省划分为6840个警务区,在原有派出所警力的基础上,省厅带头、市县推动,再次下沉警力2000余名,派出所警力同比增加18.4%,占比达48.45%。建成警务室4951个,其中城市社区警务室1303个、农村驻村警务室3648个,以社区民警命名警务室667个,社区(驻村)民警专职化入驻开展工作。
强化支撑保障。甘肃省公安厅为1.3万余名派出所民警配发移动警务手机,研发服务基层23项信息技术模块,不断完善社区警务和“一标三实”平台,全面提升派出所工作信息化水平。全面落实派出所“五小工程”和“一间房、一张床”保障,在广大农村派出所全面实施“温暖工程”,与电力部门共同筹措资金,对570个农村派出所进行电采暖改造,实现清洁取暖,切实营造了拴心留人的工作生活环境。
突出“三项重点” 夯实公安基层基础
夯实“一标三实”信息基础。他们组织全省公安民警辅警,强力推进“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采集,采录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单位、实有房屋等信息5478万条,录入治安要素数据15亿条,特别是加强流入流出人口信息攻坚行动,治安要素信息的完整率、准确率、鲜活率持续保持98%以上,为合成作战、智慧警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夯实治安要素管控基础。紧盯各类治安要素,建立完善日常监督检查机制,按照每周不定期清查的要求,对宾馆网吧、寄递物流、娱乐服务等重点行业场所进行清查整治,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和倒查处罚力度,有效净化了社会治安环境。
夯实民情民意基础。依托“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全面搜集掌握社情民意,不断加强派出所民警会排查、会调处、会借力、懂政策的“三会一懂”能力建设,推动实有人口信息采集维护、新冠疫情防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情民意搜集上报、群防群治等工作落实落地。今年以来,共排查发现各类矛盾纠纷4万余起、化解3.8万余起,化解率达95%,“民转刑”“民转命”案件同比下降13.6%、7.1%,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抓实“三个载体” 深化基层社会治理
着力开展“八无”社区创建。甘肃省公安厅在全省部署开展“八无”社区创建活动,即以村社为单位,积极创建无黑恶、无毒品、无命案、无电诈、无邪教、无传销、无治安灾害事故、无群体性事件的社区,推动形成良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网。目前已创建4957个无命案、无黑恶、无电诈、无毒品社区。
创新发展治安户长制。甘肃省公安厅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基于农村地区长期以来警务资源不足、治安防范薄弱的现状,广泛动员,从全省村主任、组队长中选聘治安户长6.5万名,协助派出所开展工作,通过落实积分奖励和“一事一奖”等措施,有效延伸了公安管理和服务的触角,在治安联防、信息收集、矛盾化解、法制宣传、交通协管、疫情防控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持续推进公安“放管服”改革。甘肃省公安厅推动69项治安类服务事项网上办、自助办,做到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选聘502名护航警官,推行绿色通道、容缺受理、柔性执法,并出台服务夜间经济的意见和助力“地摊经济”的七条措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经济发展。
优化“三项机制” 促进整体质效提升
完善减负增效机制。甘肃省公安厅成立为派出所减负工作专班,全面梳理出派出所承担的8类58种97份表(册、簿)业务台账,经广泛调研、征求意见后,继续保留了5类台账、4类14份报表,全力推动执法服务类报表台账在系统平台自动生成,极大减轻了派出所民警工作负担。
完善动态考评机制。坚持“实”字托底,甘肃省公安厅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把社区警务和“一标三实”工作纳入全省“一表考”,考核分值达50分,占公安基础工作考核的25%。对派出所工作成效不佳的市州和县市区公安机关落实动态扣分,全面实施社区(驻村)民警定位打卡考核制度,不断提高派出所工作效能。
完善表奖激励机制。甘肃省公安厅坚持表彰奖励倾斜基层派出所,明确派出所民警立功受奖比例占全警的30%以上。今年以来,先后有582个先进基层派出所、2756名优秀派出所民警受到表彰奖励,其中疫情防控期间战时送奖301次2231人、火线入党131人,为广大民警辅警做实做强派出所工作提供了强大政治保障。(甘肃省公安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