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在雪域高原的司法坚守者——记酒泉市肃北县司法局盐池湾司法所所长玛拉沁夫

网站首页 » 政法英模榜

扎根在雪域高原的司法坚守者——记酒泉市肃北县司法局盐池湾司法所所长玛拉沁夫


来源:甘肃政法网 责任编辑:张曦云
发布时间:2024-11-21 1323

酒泉市肃北县盐池湾乡,亦名夏日格勒金,意为太阳的光芒,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党河南山北麓,东南与青海省天峻县接壤,西与阿克塞县为邻。平均海拔4000米,年平均气温-5℃,年无霜期仅58天。在摄影师的眼里,盐池湾是南迁天鹅“中转”栖息地,是野生动物聚集地,湿地山川环抱、水光潋滟、草甸遍布,野生动物悠闲觅食......但是过了那个令人向往的美景季节,现实生活中的盐池湾地广人稀,全乡国土总面积1.26万平方公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境内分布常住人口多为牧民,且不到1000人,牧民分散游牧,加之均处于海拔4000米以上,高山气候变化异常,“一日四重天”是这里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在这种环境下依然能长期坚守,已然是英雄,而盐池湾司法所所长玛拉沁夫就是其中一位,在这里一守就是十余年......



玛拉沁夫,现任酒泉市肃北县司法局盐池湾司法所所长。十多年来,他凭借着服务牧区建设的一腔热血和对司法为民的执着追求,踏遍了肃北县盐池湾乡近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全乡南山所有的矿点企业和牧民群众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十多年来,他坚持不懈开展法治宣传,走家入户调解矛盾纠纷,指导社区矫正对象,耐心细致解答法律咨询。真正为民排忧解难,真心为民办实事,扎根高原牧区,投身基层司法事业,做平凡岗位“点灯人”,照亮基层司法实践之路,被牧民亲切地称呼为“辉丽其”(即司法坚守者的意思)。


他是化解牧区群众纠纷的“和事佬”

3.jpg


基层司法所是贯彻落实“枫桥经验”、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前沿阵地,担负着打通联系司法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担。盐池湾乡的矛盾纠纷90%是草场矛盾纠纷,调处一起矛盾纠纷,在普通调解员眼里也许是平常的一件小事,但对于盐池湾司法所工作人员来说,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盐池湾存在戈壁、丘陵、草原、湿地这些特殊地貌,司法所工作人员只能用驾车、骑马、步行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矛盾纠纷现场。茫茫戈壁,从一户到另一户需要开车1小时左右才能到达,有时候为了一个草场边界纠纷案件,几天几夜奔驰在草原上,与牧民群众同吃同住。辖区牧民照某与斯某为亲兄妹关系,2023年6月因草场租赁费用发生争执,接到电话求助后,玛拉沁夫迅速到达现场,经过现场测量等一系列调查取证、充分了解事实原委情况,对双方当事人进行面对面调解,通过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做好情绪疏导等方法,引导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最终,双方同意调解方案,达成一致意见,签订调解协议,并承诺从此双方当事人之间不会因草场划分及补偿金而产生其他纠纷。近三年来,玛拉沁夫先后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8起,调处成功率达100%,成为牧民心中的“巴特尔”(即英雄的意思),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金牌和事佬”。


他是带领牧区群众学法的“引路人”


4.jpg


盐池湾乡地域辽阔、牧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牧区随着季节变换,牧民流动性大,如何做好普法宣传,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也要抓前端、治未病”的重要指示精神,这是玛拉沁夫一直思考的问题。他结合盐池湾乡的实际情况,积极向乡党委政府及县级司法部门汇报,扎实开展“走下去宣学、马背上送学、蒙古包讲学”的“三学”模式和“马背普法”的宣传,重点推行“羊群跟着草场走、牧民跟着羊群走、普法跟着牧民走”的综合治理、人民调解、普法宣传、维护稳定“一体化”工作模式。为解决牧区群众学法普法难问题,他和盐池湾乡干部职工常年往返于各村牧民的蒙古包之间,每到一处,他带领普法分队成员把法律知识带到牧民家中,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授课、讲座、解答咨询,并通过悬挂警示图片、发放蒙汉双语宣传资料,让牧民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结合各村开展那达慕等民族活动、春秋两季防疫、党员冬训等节点,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普法宣传活动的覆盖面和宣传效果。


他是牧区矫正对象心中的“燃灯者”


5.jpg


奎腾郭勒村是盐池湾乡平均海拔最高的村,牧民居住地相对分散,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有些地方移动网络信号覆盖不到,给社区矫正监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作为一名基层司法工作人员,玛拉沁夫深知社区矫正对象监管教育帮扶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必须开展的工作,其他司法所工作人员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即可完成,但玛拉沁夫只能骑马深入牧区的社区矫正对象家中“一对一”落实。玛拉沁夫克服手机无信号,山路崎岖,车辆无法到达的困难,频繁去社区矫正对象家里走访、谈心。通过走访发现,杨某家中有年老体弱、常年卧病在床的父母和听话懂事的一对儿女,杨某夫妻始终把照顾老人、抚养儿女放在生活的首位,家里最耀眼的地方就是满墙的奖状。玛拉沁夫根据实际情况,耐心劝导,经过不懈努力,杨某终于放下包袱、真心悔过、重新振作。


6.jpg


他是牧区幸福和谐的“好卫士”


7.jpg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玛拉沁夫多次深入牧区,帮助困难家庭解决生产生活难题,把温暖和关怀送到牧民家中,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每到“抓绒剪毛”牧忙季节时,他积极参与抓绒剪毛志愿服务活动,在闷热的温棚中,抓羊、绑腿、精修、细剪,不怕脏不怕累,干劲十足地当起羊的“理发师”,忙着为羊群换上“夏装”,得到了牧民群众的一致好评。牧民说:“马所长不仅真正解决了我们的实际困难,而且还减轻了我们的负担”。玛拉沁夫生在肃北、长在肃北,始终把守护盐池湾当作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真正融入血液中,与守护的这片热土血肉相连、浑然一体。2022年9月,玛拉沁夫和同事驱车前往牧民家中,开展住户调查宣传动员。工作途中,两次成功救助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野驴。玛拉沁夫说:“保护野生动物、守护美丽家园是我们的工作,更是我们的使命,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我们自己”。


8.jpg


十余载春夏秋冬,玛拉沁夫的身影在这片牧区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在颠簸的“搓板路”上,在弯曲的山沟中,玛拉沁夫走遍了所有牧民点。在一顶又一顶蒙古包里,一个又一个牧民走进他的心里。在仅有2人的盐池湾司法所,他是大将,也是小兵;是所长,也是干警;是法律宣传员,也是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管理员;是扛着一面旗帜执着前行的人民战士,是守着一份信念坚定奉献的司法干警;他用一言一行践行着为人民服务、为工作付出的朴素情怀与人生信念,在平凡事迹中闪耀光芒,辉映着新时代司法干警的“值得信赖、能够担当、大有可为”,书写了基层司法工作者在人民眼中看似平凡、却内含无穷魅力的可亲可敬可爱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