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武威市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紧盯群众关注和社会关切法治问题,突出执法为民、司法惠民、息纷安民、法律服务为民,高质量完成10件(市级)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得到新的提升。
校园安全形势持续向好。部署开展预防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基层基础建设年和“护校安园”等专项行动,编印《武威市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手册》,对校园及周边开展12轮次督察整治,设立校园警务室200个,开展预防欺凌大排查大整治36场次,动态抽查整治校园周边旅馆、娱乐场所2000余家次,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持续稳定向好。
警调对接工作有序开展。将警调对接工作纳入主动创稳考评体系,全面落实《关于全面推进警调对接工作的实施方案》,出台警调对接、风险联动共治相关制度机制,完善乡镇街道各基层政法单位的协作配合机制。公安部门积极配合各级综治中心开展化解处置、重点防控等工作,严防纠纷转化升级、“民转刑”等案事件发生。共享警情纠纷信息6376件,化解5110件,化解率达80.14%。
命案防范治理走深走实。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命案防范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入落实“一案一调查”“四色预警”“五函一体”等化解措施和制度,强化信息共享和研判预警,从细从实抓好普法宣传、心理疏导、矛盾化解、治安防控、重点人员管控、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等具体工作,命案防范治理持续走深走实,底线不断筑牢。全市命案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零命案乡镇(街道)”占比达到98%。
民生案件执行和司法救助深入推进。制定印发《武威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重点整治判决执行难实施方案》,加强问题研判,找准整治切口,集中整治涉民生案件。全市两级法院共执行涉民生案件1148件,执行到位1807余万元。依法开展其他小标的案件司法救助,重点加大对特困妇女、因案致残特困人群的救助,有效补位“执行不能”,发放司法救助申报资金21余万元,预发放76余万元,司法守护民生作用有效凸显。
食品药品安全检查监督有力有效。聚焦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突出问题,充分发挥检察监督职能作用,依法严厉打击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和假药(劣药)等犯罪,部署开展食用农产品“治伪禁、控药残、促提升”专项行动和乳制品安全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立案办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和假药(劣药)公益诉讼案件54件,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3件,乳制品上游产业领域诉讼案件5起,制发检察建议37件,有效护航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轻微交通事故快处流程持续优化。积极推进“专业+机制+大数据”新警务运行模式,督导三县一区公安局交警大队建立轻微交通事故视频快处中心。积极协调金融监管部门认可视频快处定责结果,协调保险公司选派保险查勘定损人员,同步在线定责理赔,为群众提供了便捷、快速、高效的事故线上快处快赔服务。共受理轻微事故案件2773件,线上视频快处机动车财损事故占同类事故总量的53.97%。
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实现全覆盖。落实全省青少年法治宣传示范性教育基地建设标准,加强部门联动,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通过加挂牌子、提升打造、联合命名等方式,创建省级法治示范校24所,建成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195个,武威市禁毒教育基地和民勤县实验中学被确定为全省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实践中心,实现各县区青少年法治宣传示范性教育基地全覆盖。
法治化营商环境“一键举报”平台便民利民。以开展“全省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为契机,建立健全“一键举报”平台受理研判、督察转办、跟踪问效、追责问责机制。充分发动各县区和市直相关部门单位,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门户网站及办事窗口积极宣传法治化营商环境问题“一键举报”公告,让广大人民群众和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问题线索“一键直达”,累计收到转办问题线索10个,转交问题线索4个,均已办结。
农资打假专项行动成效显著。制定印发《2024年全市农资打假“护春耕促增收”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例行检测制度,强化农兽药、饲料等投入品市场准入备案管理,落实生产经营诚信档案、购销台账等制度,重点打击“忽悠团”、网络销售等方式销售假劣农资行为。出动执法人员2400多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主体3300多家次,立案查处案件94件,挽回经济损失160余万元。
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化解扎实高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广“妇联执委+网格员”双向任职工作,将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纳入网格员排查职责范围,调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900余件,发放以案定补资金9万元,为29名妇女儿童共发放国家司法救助金32.55万元,转办家暴警情687起,充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