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天水公安抢抓“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建设的历史机遇,将其作为加快形成和提升新质公安战斗力的关键举措,立足“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职能定位,以基础管控中心为牵引,全面统筹派出所基础工作任务准入、整合、派发、反馈和支援、监督、考评,全力推动警务基础工作体系化重构、标准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着力打造任务精准推送、及时核查、实时监督、全链闭环的基础工作新生态。
将基础管控中心打造成为
基层基础工作“总调度”
立足落实“派出所主防”职责定位,以“科技赋能、机制适配、体系重塑”探索为基层减负增效的创新路径,设置标准化管理、协同化治理、智能化支撑等工作岗,细化全面统筹基础工作的职责任务,归口管理警种部门下达给派出所的120余项基础业务,明确56项基础管控工作任务标准件,有效统筹全警基础业务。按照市县两级“强健腰部”承上启下、派出所综合指挥室“灵巧四肢”落地执行要求,建立市公安局、分县公安局基础管控中心及派出所综合指挥室三级基础支撑体系,完善全市派出所“两队一室”“一队一室”警务运行机制,建立派出所负面清单质态评估体系和分级分类通报制度。
“我们通过全力推动基层基础工作数字化转型,真正实现了‘一个中心统基础、一张清单明任务、一套规范管流程’。”天水市公安局基础管控中心负责人郭磊介绍道。
将综合指挥室打造成为
精准指引两队“主阵地”
强化综合指挥室职能作用,将其职能细化为两会、三指令,即所务会、警情研判会及案件侦办指令、警情研判指令、指挥调度指令,将案件办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各项工作情况绘制成“作战地图”,标注红黄蓝风险等级,以各平台信息和警种支援数据研判为支撑,以“标准件”明确责任分工、业务流程及处置时限,从制单、派单、接单,到落地、执行、反馈,实现“一屏总览、一图展示、一键调度”的内闭环运行、外闭环推送。同时,通过“一室支撑两队、两队互为协同”,有效发挥“专业+融合”的体系优势,实现动态布警、弹性用警,对派出所每项工作都能“点穴式”精准管控。
在值班备勤上,强力推动社区民警退出“大轮班”,全面取消社区民警工作日白天值班,推行“在社区”警务;在降警情上,通过社区民警直接接警、分流处置,倒逼压实单位和政府主体责任,前置分流非警务事项;在控发案上,案件队加强与各部门警种、责任区刑警中队联动打击,社区警务队与网格员、巷楼院长、小区保安等群防群治力量一体化巡防,贯通融合动中宣防打防举措;在防风险上,聚焦重点部位、重点行业场所的实质性管控,加强日常闭环巡查稳控频次;在护稳定上,突出强化与市公安局、分县公安局的整体联动,守牢“六个不发生”底线。
将业务标准件打造成为
提升基础效能“倍增器”
围绕“明责、减负、激励、增效”目标,深化落实派出所权责清单、办理刑事案件负面清单、基础信息采集清单“三张清单”制度,不断深化打防结合勤务模式改革,探索创新以综合指挥室为牵引、3张清单明权责、1张导图明流程、1套评估见成效的“1311”工作方法,从“打、防、管、控、服”五个维度推动警务现代化转型,深入推进以“业务标准件”为重点的派出所标准化改造。
“标准化+任务管理”,派出所承接上级派发的工作标准件,对基础信息采集、重点行业管理、校园安保等基础工作全部实行标准化管理,下达任务更集约精细,有效避免了重复下达、多头下达的问题。社区民警根据各自岗位权限,利用移动警务终端“警协同”APP,通过“点一点、扫一扫”完成指令接受、情报支援和数据采集、上报反馈。
“标准化+流程再造”,综合指挥室按照标准化作业流程,开展实时支撑、节点控制、监督提醒,并根据完成情况提出修改建议,形成良性循环,确保即时落地、形成战果。
“标准化+质态监管”,由综合指挥室对警情接处、应急处置、执法执勤等工作运行质态开展全流程监测,及时进行风险预警、闭环督办。
“标准化+队伍建设”,综合指挥室借助搭建的模型对民警案件办理、警情接处、事项办结、基础信息采集维护进行全量标准化质态评估。
“今年以来,我们派出所社区民警平均每周在社区工作时间由原来的10小时提升至32小时,辖区内刑事、治安警情同比分别下降33.2%、36.7%,电信诈骗案件也保持着‘零发生’。”张家川县公安局东关派出所社区民警马涛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