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武威,风卷着沙粒往人衣领里钻。“请到民勤种棵树”志愿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在收成镇兴隆村的治沙营地旁,一座临时警务室格外醒目。警戒带在风中猎猎作响,墙角矿泉水箱被沙粒磨出毛边。
“这里既是指挥部,也是志愿者们的安心驿站。”武威市民勤县收成镇收成派出所所长袁新国抹了把额头的沙粒,露出被晒成古铜色的笑容说道。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爬上沙丘,警徽与梭梭苗共植大漠。这座“伴随式”守护帐篷警务室,装满了群众的大小事。
植树高峰期,日均有2000余名志愿者进入林区,20名民警、辅警24小时轮班值守,承担交通疏导、隐患排查、秩序维持等任务。他们的足迹在沙面上画出30公里的“曲线”,在沙海中构筑起“沙漠哨所”。
“看到警灯闪烁,心里就踏实了。”安置点的志愿者们竖起大拇指。警务室不仅是治安堡垒,更是应急救援站。沙漠腹地通讯信号弱,迷路、车辆抛锚时有发生,现已成功处置突发情况23起,救助成功率100%。
“梭梭苗子要深埋,陌生链接别点开;治沙种树手牵手,转账汇款问挚友!”“种树流汗不流泪,被骗破财最心碎!”民警自创的治沙防诈金句在营地流传。他们将反诈标语写在警示牌上,组建“沙漠反诈微信群”,开展20余场次宣讲,覆盖5000余人次,实现电诈零发案。谨防诈骗与守护生态如同梭梭林间的共生根系,在志愿者心中扎下双重防护。
“很多志愿者是大城市的女孩子,我们得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守护她们的‘绿色初心’。”民警薛伟说道。辅警赵金鑫则翻着台账,笑着补充道:“昨天刚帮上海姑娘找回了手机,今天又给北京小伙寻回被沙土掩埋的钱包,就在刚才还及时拦截了一笔即将被骗的款项……”他们的语气中满是成就感。
夜幕降临,沙丘上燃起篝火。民警和志愿者围坐在一起,听年长者讲述民勤人的治沙历史。
火光映着警徽,有人好奇地问:“警务室何时撤离?”民警坚定地说:“沙退一寸,我们进一尺;绿洲长一寸,我们守护深一丈。”
志愿者笑着指向远处闪烁的警灯:“你看那光,像不像春天的眼睛?”
翻阅民警手机里的全家福,323张照片里有志愿者们栽树时沾满沙土的笑脸,有梭梭苗破土而出的嫩芽,唯独没有一张民警的正脸。
警务室角落的纸箱里,塞满了志愿者悄悄留下的面包、饮料,还有几张写着“警察同志辛苦了”的便签。正如00后志愿者小雯所说:“妈妈总说沙漠危险,可看到警察同志比梭梭树的根扎得还稳,我就觉得这沙子里也能开出平安花。”
风起时,警旗猎猎作响,与梭梭林的沙沙声交织成动人的乐章。
在这片被绿意一点点啃噬的沙海中,藏蓝身影始终是最温暖的坐标。他们用脚步丈量沙海的辽阔,用真心守护绿色的希望,让法治的种子与梭梭根系一同在大漠深处生长蔓延。
当黎明再次来临,那顶“藏蓝”帐篷又将迎来新的故事——在民勤,在河西走廊,在每一片需要守护的土地上!
警灯闪烁的方向,正是春天最温暖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