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政法网 今天是 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

甘肃庆阳:司法调解化纠纷 乡间重现六尺巷

责任编辑:孔令闻 发布时间:2020-10-25 3429
字号:A A    颜色:
       基层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机关的“末梢神经”,基层司法工作者坚守在基层一线,用有温度的心、有信仰的生命传递法治的热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快速、最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守护着一方平安。
       清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广为流传。如今,在甘肃华池“刘巧儿案”的发生地同样上演了“六尺巷”的故事。
       一块私下对换的土地,因高速公路通过面临补偿,同村乡亲并没有对簿公堂,而通过司法调解化解了矛盾,邻里依旧和睦。如今,一年过去,庆阳市华池县山庄乡司法所所长慕辉正准备回访一下他手中办理的这个现实版的“六尺巷”案件。
回访:土地对换起纠纷  司法调解促和谐 
背对背调解
      时下正值秋收时节,田间地头上,村民郑大姐正在掰玉米,黄澄澄饱满圆润的玉米堆满了一地。
      慕所长走向前去,热情地打招呼:“郑大姐,今年的收成不错啊!”
      看见慕所长来了,郑大姐高兴地说:“你平时那么忙,怎么有空来我这儿啊!”
      慕所长说明来意后,郑大姐激动地说:“多亏你那时候调解处理,要不然邻里关系就弄僵了。”她停下手中的活,向慕所长回忆起她第一次到司法所的情景:那天是2019年3月14日,这个日子她记得很清楚。一大早,她就拿着土地确权证来到了山庄乡司法所所长慕辉的办公室。
原委:修路补偿是根源 各让三尺又何妨
了解案情
       原来,8年前,郑大姐与同组的郭师傅为了各自的方便,在没有经过任何组织和参与者见证的情况下,通过口头协议私下将自己名下的1.8亩多地互相对换,双方对换的土地都在各自的土地确权证上,以前并无啥矛盾和纠纷。
       后来国家要修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经过的地方正好是郑大姐对换给郭师傅的这片地,听说要补偿,郑大姐不愿意了,她想要收回之前对换的这片地。她找到郭师傅,郭师傅觉得自己对换的地已耕种多年,而且已经形成了事实,现在自己已在这片地里种上了小麦,觉得自己也很亏,不肯退还。
现场调解
       接到申请后,慕所长带领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双方当事人家中及田间地头,背对背分别调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释之以法,还给他们讲述了“六尺巷”的故事。
现场丈量确认
现场签订调解协议书
      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双方最终各退让一步,郑大姐给郭师傅一定经济补偿后,双方再次换回原来的土地。
成效:收获群众信任 邻里关系依旧亲
      回访完第一家当事人,慕所长又马不停蹄的来到了郭师傅的家。郭师傅和爱人正在打扫庭院,看见慕所长来了,又是倒茶,又是摆果盘,生怕招待不周。
回访另一家当事人
       村民郭师傅动情地说:“我们两家人最终没有对簿公堂,通过司法所多次调解就化解了矛盾,真的很感谢!”郭师傅的爱人郑重地说:“通过这件事使我深深的认识到,依法办事、依法维权是多么的重要啊!这件事之所以会惹出这么多麻烦,是因为当初不懂法,没有签订书面协议,没有对交换的土地进行确权。”
       慕所长说:“纠纷化解后,看到你们两家日子都过得很幸福,我也很欣慰。”
山庄乡司法所办公楼
【后记】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正如华池县司法局山庄司法所所长慕辉所说:“对于人民群众反映的每一个案件每一件小事,我们都要放在心上,都要亲自去跑一跑,了解核实,倾听各方面意见。如果整天坐在办公室,那是了解不到真实情况的。我们多跑路,老百姓就少跑路。我们多为群众利益着想,多做群众思想工作,就没有解不开的疙瘩。”
 
      基层司法所就是一面旗帜。要做好基层司法工作,就是要当好农村法律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和群众最需要的办事员。基层司法工作者接地气,就是要俯下身子方能闻到泥土的芳香,就是要放下架子方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就是要迈开步子方能走进群众的心坎里。(甘肃省司法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