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会宁县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
创新司法为民措施
推进诉源治理
积极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充分发挥人民法庭扎根基层、面向群众的优势,深入村组、社区、企业,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同时,积极参加全县组织开展的矛盾纠纷大排查,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及时就地调解,防止矛盾激化。对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组织力量集中化解。对有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有可能引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纠纷,及时报告,防止酿成事端。努力拓展调解工作领域,主动适应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发展变化的趋势,积极调解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劳动争议、道路交通事故等领域出现的矛盾纠纷,防止小矛盾引发命案发生。
创新司法便民利民措施。近年来,会宁县法院通过设立法官便民联系点和法官说法工作室,加强与乡镇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和村“两委”沟通衔接,主动深入群众、服务群众,为群众提供“面对面”调解纠纷、便民诉讼、法治宣传等司法服务,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助力“五治融合”,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加强驻村帮扶队伍建设。在驻村帮扶工作中,会宁县法院驻村帮扶工作人员深入村社走访慰问,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行法治和自治相结合,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经常入户走访排查矛盾纠纷,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形成合力,对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处置,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实行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将文明、和谐、法治、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处理矛盾纠纷过程中,广泛宣传“六尺巷”“和为贵”等经典历史故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努力构建基层社会善治新体系。共协助村“两委”排查处理宅基地、水路、地边界、自来水、道路通行等相邻关系纠纷10余件。
全面强化法治宣传工作。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创新法治宣传方式和载体,通过法治宣传日和宣传周,扎实开展专项宣传;积极推行“巡回审判+普法宣传”“集中执行+普法宣传”模式,深入开展普法宣传;选择典型案例,撰写简报信息,录制现场开庭,全面开展案例宣传,通过法治宣传,引导群众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治意识,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切实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强化调解平台运用
提升审判质效
推广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运用。对于因故不能到场的被告,向其电话告知异地使用人民调解平台的便利性,引导其在线调解,社区、机关单位选派的人民调解员在线调解,对于在线达成调解协议的,及时推送回人民法院办案系统,由人民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调解结案。2023年,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调解案件3002件,其中诉前调解2240件,诉中调解762件。
推行“道交一体化”平台运用。将诉讼关口前移,加强与公安交警、司法局、保险公司等多单位联动,构建“道交一体化”工作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发挥“道交一体化”平台在有效化解社会纠纷,参与社会综合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共调解案件109件。
加强诉调对接机制
共同化解纠纷
设立职能机构。为进一步加强诉调对接工作,在立案庭设立诉前调解服务中心,成立专门速调小组,并配备专人负责诉调对接具体工作。积极对接县委政法委和县综治中心,联合出台了《会宁县人民法院与会宁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矛盾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研究制定了《律师参与诉调对接工作值班制度》。在县综治中心挂牌成立了诉调对接室和诉调对接工作站,并选派经验丰富的法官入驻,确保实战化运行。
开展专题调研。围绕诉源治理工作,成立了课题调研小组,深入辖区乡镇、村(社区)开展调研,广泛了解社情民意,听取意见建议,收集详细数据,深刻剖析原因,研究对策思路,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供县委政府决策参考。
加强诉调对接。坚持把完善诉调对接机制作为推进公正司法的重要抓手,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和政府支持,以诉调对接中心为中枢,充分发挥司法能动作用,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纠纷解决方式融为一体,构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纠纷解决机制,依法妥善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有效维护了辖区社会的和谐稳定。今年以来,流转案件377件,调解成功342件,调解成功率90.7%。
下一步,要结合深入开展“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和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活动,切实提高办案人员的思想认识,提升办案人员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力,积极开展巡回审判和法治宣传,加强诉前调解和诉调对接,扎实推进诉源治理和“五治融合”,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