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希望你也能
“唤醒”自己人生的“第二十条”》
(作者:兰州市城关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 彭维萍)
电影《第二十条》剧照。(来源:豆瓣)
可能因为自己是检察官,今年春节档的电影,大年初三我首先选择了去看《第二十条》。看完甚是惊喜,便在朋友圈写了“1.2.3.4”条感慨。
接下来的每一天,手机中各种类型的影评便推送到眼前。
●电影《第二十条》的上映引发持续热议。被誉为“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以其新颖独特的创意为法律题材电影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特别是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条款作为沉睡条款被唤醒,将在法律领域和影视领域留下深远的影响。
● 中国青年报:《第二十条》在现实主义基调下,描摹了寻常百姓人家的喜乐温情、细腻展现了平凡人之间朴素冷暖,勾勒了一幅现实主义的立体群像。
● 新京报:张艺谋说,这是一部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自己拍的电影里,我觉得笑声最多的一次”。
●影片以鲜活的现实题材故事、小人物视角作为切口,展示刑法第二十条关于“正当防卫”法条背后的公理人情。
……
电影《第二十条》剧照。(来源:豆瓣)
但其实作为法律人都知道,关于刑法第二十条的解读和争议一直都在,特别是“昆山反杀案”等典型案例的出现,在2020年“两高一部”出台《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之后,在我们基层公检法办案中,关于是正当防卫还是故意伤害的争执场面,小到刑检部门检察官联席会讨论案件,普通的庭审现场控辩发言,大到检察院检察委员会、法院审判委员会上决定案件定性,甚至公诉人论辩赛场上的辩题焦点,都经常上演法理与人情的辩论与探讨。但就是这种工作日常,普通民众却是很难见到,他们看见的都是最后的结论,但得出结论的过程才是法治进步的缩影,作为一名执法者,我突然有了想说两句的念头。
电影《第二十条》剧照。(来源:豆瓣)
从新年伊始开始做正确的事,即使它艰难,即使它有代价。
执法者是要遵循先例还是打破先例。电影中检察官与刑警队长的争吵,吕玲玲与韩明的争辩,以及听证会上韩明的慷慨陈词都是在解读这个要义。不得不说,编剧和演员都是体验过检察官工作的,电影高度还原了检察官的工作日常,这也是这部电影能引起我职业共鸣的原因。那就是以往类似的案件都是按照故意伤害起诉的,法院也是按照故意伤害判的,为什么这个案件要挑战先例,将其认定属于正当防卫而不起诉呢?
我国虽然不是判例法国家,法官判案根据的是法律规定,但司法裁判中的判例遵循也具有重要价值,它有利于统一裁判尺度、规范自由裁量、增加司法公信力。换句话说,一般情况下应遵循先例,同案同判。所以,检察官说得没错,最好就是萧规曹随,不出意外就不要更改。但是,不出意外就意味着可能要出意外。假如先例适用有错还需要继续沿用吗?谁来做第一个挑战先例的人呢?
早期英美法系认为,只要法官一丝不苟地以法律的仆人的角色行事,那么他就可以保全自己的良心。
“听法律的,听先例的”,这种规则拯救了中世纪的法官。他们为了良心的缘故,必须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我们在莎士比亚那里便听到回应,他笔下《一报还一报》中的主人公安吉洛法官,就援引奥古斯丁教义原则来为自己狡辩:“是法律干的,而不是我。”
在《第二十条》里,我们也听到了同样的回应,“法律就是这么规定的”“别的案件都这么办的”“你就是上访到北京,北京的法律难道不一样吗”。遵从先例,的确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上级机关也这么办的,他们对法律的理解有错吗?我们有什么理由改变呢?何况改变风险那么大,阻力那么多。为什么会出这些错误、如何纠正这些错误、纠正这些错误要付出多大的成本……背后的衡量、说服、角力和较量都值得写一篇报告文学。应该说从“辱母杀人案”再到“昆山反杀案”,司法判例中对正当防卫适用条件的每一次放宽,都意味着法律的具体进步,而这其中的每一步都是由无数个“吕玲玲”办理的无数争议案件推动的,也更有无数个 “韩明”在听证会上、在法庭上,在检察委员会会议上、在检察官联席会上慷慨陈词、据理力争中改变的。虽然韩明的演讲在片中故事里起到了“绝地反击”“力挽狂澜”的作用,但我们作为执法者内心明白,相似的纠结早就在我们脑海内心中萦绕,在日常工作中反复查证、衡量、推敲、论证,社会矛盾的逐渐尖锐和生活问题的复杂性让我们越来越需要内心的支撑,而法条显然也需要更加人性化、时代化的解读与执行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人心的期待。
从这个意义上,《第二十条》是拍给法律人的:它教我们要尊重立法,也要尊重判例,但这种尊重并不意味着用立法和判例作为我们放弃思考的理由;要尊重通说,但也要知道,通说也可能过时,少数意见也可能成为主流。
作为执法者,不要迷失在各种抽象的概念里,那些惯例程序术语会把执法者与寻求正义的人们分开。法律也不是冰冷的机器,当法律适用与一般人的道德期待之间出现巨大鸿沟时,执法者应该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法律出了什么问题?因为不管你如何专注于法律,仍旧首先要做一个坚守道德、坚守正义的人。
《第二十条》是一部远超于及格线之上的法律影片,因为它捍卫了刑法第20条的正当防卫条款,也捍卫了大众心中的公平正义。
面对被逼入绝境的郝秀萍,面对奋起反抗又锒铛入狱的郝秀萍丈夫,影片中的两位检察官前后都曾说过:“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
对于所有的执法者而言,法治之路很难,但同样是正确的选择;也因其艰难,才更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和奋斗。
所以,从新年伊始开始做正确的事,即使它有代价。
电影《第二十条》剧照。(来源:豆瓣)
普法就是给你挺身而出的勇气和力量。谁执法谁普法,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普法,讲好检察故事。这是近年来最高检对检察宣传的要求和定位,也是检察官的职业自觉。我所在的检察院的公众号每周都会发布普法课堂以案释法。我是一名公诉人,曾经站在最高检的优秀公诉人论辩赛场上,站在央视的一号演播大厅里与同行们一较高低,也曾在检察宣传岗位上以笔代言,经历了检察宣传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转变,曾是公众号宣传稿件上的“标题党”和检察宣传界的“网红”。这些经历使我在司法体制改革后再一次选择成为员额检察官后明白了一个道理,法律不应该是讳莫如深的,法律不但要让老百姓知晓,还要以他们看得懂的方式让他们知晓。罗翔老师的影评,对正当防卫的解读为观众提供了深入思考和明确答案,鼓励民众勇敢维护自身权益,这也是他的影评登上热搜的重要原因。他说,学刑法的人都知道第二十条的内容,但你问他第十九条是啥,估计大部分刑法学教授也不一定能回答上来。现在也没有比“刑法第二十条”,让老百姓更关注和熟悉法条了。这就是普法的力量!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电影《第二十条》以不落俗套的喜剧形式揭开了社会现实主义的面纱,带给广大观众耳目一新的观影感受。它区别于其他同类作品,独树一帜,采用了现实主义题材为电影底色,将道德教化与幽默笑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喜剧模式。这部电影深深触动人心,让人感动与欢笑交织在一起,为广大观众创造了一场别样的视听盛宴。
幽默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使影片保持了一种紧密联系现实的状态,让观众在欢笑中体认到人生的本质,从而更深刻地开展对社会问题的思辨。其次,这种处理手法带给观众的不仅是愉悦和舒适,更有一份发自内心的触动和共鸣。此外,这种独特的现实主义和喜剧综合表达形式还显示出了作品在表达社会关怀层面的深度和力度,为作品赋予更为丰富、多元的意义和内涵。
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引入喜剧元素,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在更深层次上塑造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同时,也为当今时代的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是我在检察生涯中看到过的普法宣传作品中最生动,最有代入感的一次,高叶饰演的检察官吕玲玲在剧中讲的许多话都让我觉得似曾相识,她充满着正义感但并没有标签化,没有脱离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她不是因为在剧中没有亲人和家庭才会坚守公平正义,有家庭和亲人的韩明也会说出“法律是什么,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每名检察官的职业生涯里又何尝没有几段替百姓发声,为苍生请命的荣耀时刻!
随着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品质需求也水涨船高。相比于往昔,仅凭轻松幽默的娱乐元素就能够捕获人民心房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深沉思考、感人至深的艺术佳作才能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于电影这样的视觉艺术形式来说,它能够深入人心,在观看者心中产生精神洗礼,进而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除此之外,电影《第二十条》还在着墨于保护个人权益方面下足了功夫,呼吁人们善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身合法权益。这种普法宣传的手段,对于提高民众法律意识和增强法治观念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构建法治和谐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力。同样值得称赞的是,影片所强调的公平和正义理念,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内心,让他们明白了人人平等、尊崇法律的真理,正是这份价值观的树立,对于社会风气的优化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力。
“勇敢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当命运之手把我们交付特殊的时刻,愿我们能有想象中的那么勇敢。”
电影《第二十条》剧照。(来源:豆瓣)
这个世界不能没有理想主义者,更不能没有理想主义的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