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普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是“八五”普法确定的目标任务。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八五”普法规划,培育公民法治信仰,根据《甘肃省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实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聚焦领导干部“关键少数”,提升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法治工作能力,示范带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1.健全学法制度。全面落实《陇南市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清单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以年度网上学法考试和任职前法律知识测试为抓手,切实增强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试刚性约束和结果运用,实现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推动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市直部门单位党委(组)主要负责人年终述法与普法述职同步,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增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实效。 2.强化法治思维。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能力提升三年行动(2023-2025年)》任务要求,坚持依法行政,推动领导干部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依法行政的准绳,严格依照法定权限、规则、程序履行职责和提供公共服务,恪守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在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带头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强化宪法意识,尊崇宪法权威。加强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和合法性论证,全面落实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制度,完善社会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机制,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3.增强用法能力。推动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全面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推行行政机关“一把手”出庭应诉,确保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保持在100%。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构建执法司法责任体制,提高司法公信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立健全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行政复议机关执法司法典型案例发布制度,常态化组织国家工作人员参加旁听庭审,以案普法、以案释法,把案件审理过程变为生动普法课程。深化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活动和守法普法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加强重点领域地方立法工作,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着力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聚焦青少年这一“关键群体”,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推动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贯通学习成长全周期全过程。 1.强化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实中小学法治教育“135”常态化学习机制,结合中小学校“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分类施策,优化各阶段学校法治教育课程及内容设置,发挥法治副校长、普法讲师团作用,上好“开学第一课”讲好“法治课”,促进中小学生法治宣传教育提质增效。将中小学校法治教师纳入培训项目,提升中小学校法治宣传教育专业化水平。发挥法治副校长作用,推动法治副校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依法打击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性侵、伤害、校园欺凌等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强化依法治校和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为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2.拓展青少年普法载体。强化青少年法治宣传基础,以部分县(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为带动,推动全市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全覆盖,力争全市重点中小学校法治资源教室实现全覆盖。强化警示教育和典型引领双向作用,用好线上线下阵地平台,加大未成年人普法产品供给,提升青少年普法说服力、渗透力。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作用,用好“小手拉大手”等载体,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以法治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引导青少年加入普法志愿者队伍,参与法治公益活动和法治实践活动,深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促进青少年崇法尚德。 3.深化青少年法治实践。畅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提供多样化法律服务。针对社会闲散、不良行为和社区矫正等青少年,开展专项法治服务,结合专门学校建设,有针对性加强法治教育。关注大中专院校学生法治教育,通过开设法治教育公共选修课、举办校园法治文化节、参与社会法治实践活动等形式,增强法治意识。将法治教育纳入用人单位入职和日常职业培训,促进青年学法守法。依托建设枢纽型青年之家、青年社团等载体,强化新兴青年群体法治服务。 聚焦全面提高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依法治理水平,用好学法用法平台,壮大乡村法治力量,夯实主动创稳社会基础。 1.提升学法能力。推动建立“两委”班子成员学法用法制度,各县(区)结合实际,制定“两委”班子成员学法清单,实现学习有清单、成效有评价、能力有提升的目标。依托“法律明白人”培训网校和市级“法律明白人”师资库,结合培养“法律明白人”、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和法治乡村建设等工作,打造乡村法治精品课程。 2.推动依法办事。建立健全“小微权力清单”“流程事项图”,依法及时公布党务、村(居)务、财务等事项,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施“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把村(居)法律顾问专业优势和“法律明白人”的乡土优势结合起来,用好普法讲师团、法官、检察官、律师、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法律明白人”等资源,加快法律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覆盖。将村(居)“两委”班子成员依法履职能力纳入村(社)干部培育选拔规划,纳入基层年度工作考核,强化结果运用。 3.深化法治实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网格化管理等功能,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探索基层“微治理”实践载体,发挥人大、政协民主协商议事平台,因地制宜推广“民事直说”“逢四说事”等做法,畅通群众说事议事途径,做到“众人的事众人商量着办”。推广“法治积分超市”“法律之家”等做法,发挥“法律明白人”、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作用,推动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提质增效,深化特色法治乡村建设,大力整治高价彩礼、赌博等陈规陋习,涵养文明乡风,促进“三治融合”。 聚焦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治意识,深化依法治企,促进企业合规建设,提升企业依法经营管理能力。 1.完善企业学法制度。推动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推动企业建立普法清单制度,定期组织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测试,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治意识。深化“送法进企业”活动,广泛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安全生产、应急处置、劳动用工、知识产权保护、财税等法律法规宣传,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2.依法防范经营风险。加强合资合作、投融资、项目建设等重要经营事务的合法合规性审查,防范法律风险。鼓励引导律师、公证员、人民调解员、仲裁员等深入企业,广泛开展“法治体检”“万所连万会”等活动,排查隐患风险,规范企业经营管理。 3.提升依法治企实效。推动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完善企业议事规则,提高依法治企水平。推动合规管理,加强对企业投融资、产权流转、招标采购、企业改革等重大事项监督管理,推动企业将合规管理融入业务工作全流程各环节。落实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健全法律事务机构、配备法务人员,为依法治企提供人才保障。 聚焦提升社会公众法治观念,坚定法治信仰,使法治融入日常行为习惯,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 1.促进行为规范。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从日常生活行为抓起,增强网民、互联网行业和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以及社会公众法治素养,分层分类引导群众学习法律知识,遵守法律法规,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促进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创新运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文化场馆,加大普法活动、普法通俗读物、公益广告、微视频、影视剧等普法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导全体公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注重文化熏陶。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传承保护、创作孵化、文创研发,结合文化进万家、“三下乡”、农村电影院线公益普法等文化文艺展演活动,发挥文艺团队、民间艺人等作用,用活影像、动漫、歌舞、戏曲、书画、剪纸等艺术形式,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促进全民参与,推动法治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立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创新自媒体普法途径载体,做强“报网端微屏”新媒体普法矩阵。强化普法读物推广运用,鼓励组织编写、出版多样化普法读本、宣传资料。 3.推动崇德尚法。把法治精神和原则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促进公民法治素养提升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建设,结合“德润陇原”“陇人骄子”等模范评选活动,倡导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美德善行,形成法治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