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验现场2000余处,提取痕迹物证1700余份,制作鉴定文书300余件,利用指纹、DNA检材直接和协助破刑事案件800余起,为3起命案积案的告破提供直接证据支撑。”
谈起12年的从警经历,兰州市青年岗位能手、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刑事侦查技术大队副大队长王彦明用一组数字给自己做了个总结。说起荣誉奖励时,王彦明腼腆地一笑,有些不好意思,“那都是前辈和战友全力支持帮助的结果。”可当谈到本职工作时,王彦明说:“干刑事科学技术这一行,需要有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要守得住初心、担得住使命、耐得住寂寞、忍得住烦躁、扛得住压力、经得住考验!”
谦虚谨慎 勤奋好学
坚持天外有天的自勉
“所有的公安业务警种,咱们的名字可以说是与‘科学’相连最紧密!”王彦明对自己的工作有着别样的理解,“在科学领域,永远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想做到紧跟时代、一专多能,就得好学、勤学、善学,持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
在王彦明看来,大队的每一位战友都是他的老师,无论是前辈还是新人、民警还是辅警,只要有工作比自己强、精、专的地方,他总会谦虚求教、认真学习。“学习是进步向上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对于学习培训任务和实战比武竞赛,王彦明一直是来者不拒、积极参加,坚持将理论融入实践,在实战中总结方法经验,曾多次在部省市三级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骨干培训和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曾有战友这样开玩笑说:“王队,你这啥都会了,咱们可都得歇业了。”王彦明的回答朴实而又谦虚:“我会的多一点,能给大家伙都帮上忙,‘1+1>2’嘛。”
12年里,王彦明始终保持着知识饥渴和本领恐慌,把自己变成了“刑科全才”,他在省部级国家刊物及论文集发表刑事技术专业论文6篇;公安部部署开展刑事技术破案会战期间,他5次被公安部通报表扬,并被评为全省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青年人才,多次获得嘉奖和记功表彰。
火眼金睛 守护民生
坚守天下无贼的执着
每次出警勘查检验,案发现场就是王彦明的整个世界,“雁过留痕、风过留声、人过留印”,无论尘埃的低吟、足迹的轻语、指纹的述说,他就是能够看得穿、听得清一切。
2022年4月初,郊区某砂矿发生一起盗窃案,犯罪嫌疑人以夜色为掩护,盗走了保安室内暂存的6万元工资现金。王彦明勘验现场时发现,所有手脚能够接触的部位全都“一干二净”,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痕迹物证,而保安室外,茫茫砂石也掩盖了地面痕迹。王彦明带着战友们不断扩大搜索范围,在案发现场600米以外的一处陡坡上,一个崭新的矿泉水瓶引起了王彦明的注意,瓶盖紧紧拧住,阳光照晒下的瓶身和标签没有任何褪色老化迹象,说明留在这里的时间肯定不长,更奇怪的是,瓶身上居然没有指纹,而且这处陡坡虽不易攀登,但刚好能将案发的砂场一览无余,是个绝佳的“观测点”。王彦明断定,犯罪嫌疑人在这里踩点观察,动手作案前落下了水瓶!
王彦明的判断准确无误,通过对物证矿泉水瓶进行DNA采集,犯罪嫌疑人被迅速比中锁定。3天后,涉案的惯盗落网,被盗的6万元工资款全部追回。从警以来,王彦明一直坚守着“天下无贼”的执着劲头,为500余起盗窃案的快速告破提供了极为关键的痕迹和生物证据。
为生者权 替逝者言
坚定天不藏奸的信念
攻克命案积案,王彦明始终坚定地相信:“天不藏奸!”2016年至今,他为3起命案积案的成功告破提供了关键证据,而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22年侦破的“5·08”命案积案。
2005年5月8日,安宁区突降暴雨,一处积水的涵洞内漂出了一具遗体。由于遗体高度腐败,又被污水长期浸泡,勘验工作困难重重。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民警只能将现场提取的物证封存保管。2022年,安宁分局再次攻坚“5·08”命案积案,寻找证据的重任落在了王彦明和战友们的肩上。王彦明通宵达旦地翻阅着17年前的案卷,泡在物证库里反复研究当年提取的物证。“水浸是导致生物检材污染灭失的原因!”王彦明把目光转向了捆扎遗体的胶带:“胶带泡水会失去粘性,目前还粘合在一起的部位当年一定没有进水,很有可能留下凶手的信息!”王彦明和战友们开始仔细清理8米长的物证胶带,将仍然粘合在一起的部分小心翼翼地剪成碎片并标号——一共121片!
随后的日子里,王彦明多次往返公安部、省公安厅证鉴定中心,在漫长的奔波和等待中,他坚毅的目光始终未曾失色。两个月后的一天,开头为“010”的号码呼入了王彦明的手机。“比中了!”王彦明嘴角微微抽动,随即露出了微笑。3天后,“5·08”命案真凶被抓获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