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嘉峪关市公安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整合资源、明晰责任、理顺关系,坚持把社区警务打造成社会治理第一平台、维护稳定第一防线、服务群众第一窗口,不断筑牢平安稳定基石。
科技赋能
打造基层治理新引擎
破案攻坚,守护社会安宁,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是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最大期待。
5月19日,嘉峪关市公安局五一路派出所综合指挥室接到紧急预警信息,显示辖区市民张女士可能正在被人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实施诈骗,社区民警赵霆一边电话联系预警人,一边通过“一标三实”平台查询到张女士实际居住地址,民警立即前往其家进行见面劝阻,成功挽回了近12万元的财产损失。
这只是嘉峪关市案件发案率下降的一个缩影。这样快速止损,得益于嘉峪关市公安局基础警务运行机制改革。一项项立足于实战化的改革红利已潜移默化地惠及着每位市民。
“宁吃防范苦,不吃发案亏!以‘派出所主防’为切入点,把重点放在防范,做实主动警务、预防警务,用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新警务格局来守护保障新发展格局。”嘉峪关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支队长刘忠田说。
嘉峪关市公安局依托公安大数据警务云,整合共享各类数据资源,向全警提供数据服务支撑,实现社区警务信息“一张网”、指挥“一张图”、勤务“一盘棋”工作格局,形成“民情+警情+信息”互联互通、融合共享的工作机制,极大提升了社区警务运行效能和核心战斗力。
在广泛应用社区警务信息上,嘉峪关市公安局及时劝阻保护群众财产600余万元,救助服务群众215人次。主动对接关联省公安厅56个便民服务小程序,网上办理各类业务2万余人次,将公安便民服务延伸到了群众家门口。
重心下移
夯实共建共治新基础
“坚持前移防线、前端管理、前瞻治理,通过警力下沉、扎根社区(村社),实现民情直通、民意直达、民事直办。”嘉峪关市公安局全面实施加强派出所三年行动计划,严格按照《公安派出所办理刑事案件负面清单规定》工作要求,减轻了派出所民警工作负担,推动派出所工作重心回归到“基础、管理、防范、服务”上。
社区民辅警80%的时间下沉社区开展工作,随身携带执法记录仪、对讲机,综合指挥室每日随机抽查执法仪情况和位置,以落实监督制度倒逼民警提升工作质效、深度耕耘社区。“就地着装巡逻、就地接处警,社区工作就得沉下去、接地气……”明珠路派出所教导员周志华说道。
“热情服务,解决困难,民警对待群众越来越贴心了,群众对公安工作也就更加理解支持了,警民关系越来越融洽了!”建林社区老人朱静登的一番话,让人深感嘉峪关公安局不断加强社区警务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
为夯实基层基础建设,切实掌握辖区群众的实际情况,嘉峪关市公安局把加强公安机关基础业务工作与创新社会治理相结合,推动“枫桥创建在网格、巡防巡控在网格、服务下沉在网格、宣传发动在网格、专项整治在网格”落实到位,全方位推进“警务网格+ 综治网格”双网融合,全力打造“社区警务网格化” 的社会治理“金字招牌”,形成“向群众发声”和“听群众呼声”的双向互动,综治力量由“被动参治”转变为“一体联治”,努力实现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的工作目标。
多元共治
构筑安防服务新路径
“岁数大了,出趟门都不方便,公安服务真是太好了,在家里就能办身份证,民警真是我们的贴心人。”近日,见到上门送证的民警,76 岁的文殊镇王奶奶喜笑颜开。王奶奶因年纪大、行动不便无法前往派出所办理身份证,社区民警在了解到王奶奶的情况后,为老人提供了信息采集、办证、送证一整套服务。
走家入户听民声、访情察诉解民忧、开门评警问民意。“我们通过开展走访评,真正了解掌握群众的急事难事,变‘大水漫灌’为‘精准号脉’, 把群众诉求强烈的每一件事抓实办好,让群众实实在在获益。”峪泉派出所教导员沈志明介绍道。
嘉峪关市公安局延伸群众工作触角,厘清工作重点,构建起“公安领导、社会协同、多方参与、共同管理、服务保障”的工作体系,充分发动群众力量,挖掘全民参与治安防控的潜力,开展邻里守望互助、居民自防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工作,对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留守老人等困难群众采取户籍证件上门服务、巡回服务和代缴代办等服务。
同时,嘉峪关市公安局还组建治安巡警、专业保安、专职综治员、单位内保人员、楼院看护人员、城管执法人员、城乡公交和出租车司机、社会管理志愿者、党政单位干部职工及乡村社区“五老人员”等“十支队伍”,实现以“基础实”“合力治”换得“城市美”“百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