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政法网 今天是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平凉崇信“五步七天”调解法助力基层治理显成效

来源:甘肃政法网 责任编辑:张曦云 发布时间:2024-06-25
字号:A A    颜色:

自“三抓三促”行动、主动创稳行动和“铸忠诚警魂”活动开展以来,平凉市崇信县司法局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抓手,积极探索创新以“网格摸排、分析研判、多元化解、跟踪回访、督导考评,七天办结”为主要内容的“五步七天”调解法,聚焦影响群众和谐的小纠纷、微矛盾,凝聚综治、司法及村组干部的合力,形成多元共治、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在服务基层群众、化解矛盾纠纷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




网格摸排早发现,关口前移明底数。牢固树立“抓早、抓小,抓苗头、抓源头”的理念,严格压实网格责任,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开展全方位、无死角、立体化大排查。通过入户走访,面对面了解民意、心贴心倾听民声,及时掌握、发现各类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全面排查、分类梳理突出矛盾纠纷,建立台账,准确掌握底数,确保矛盾纠纷早预测、早发现、早分析。对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土地纠纷等方面的问题重点进行排摸走访,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点人员及时稳控,群体矛盾提前预警,让“小网格”汇聚民情“大数据”。




分析研判早介入,精准施策找切口。健全县、乡、村三级调委会研判机制,实行“红、橙、黄”三色分类预警,对事实比较清楚或情节轻微、激化可能性较小的纠纷,如邻里纠纷、劳务、劳资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经济纠纷、消费纠纷、租赁纠纷按黄色等级进行预警处理。对案情较复杂,当事人在2人以上,存在多种法律关系,可能转化为治安案件的矛盾按橙色等级进行预警处理。对涉及面广、涉及人多,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大矛盾纠纷,按红色等级进行预警处理。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矛盾纠纷,采取相对应的处置预案,靶向发力,及时高效地化解矛盾纠纷。




多元化解早调处,部门联动聚合力。坚持就近就快化解原则,分类指导,分流处理,因地制宜,因案施策,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主动配合县综治中心的“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和“三调对接”调解机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思想教育等专业化手段,及时高效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对一般性矛盾纠纷,充分依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和老干部、老党员联系群众,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及时介入,就地调处化解;对于较复杂的矛盾纠纷,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作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切实推动矛盾纠纷排查一起、化解一起。




跟踪回访防反弹,回应关切稳预期。立足做好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后半篇文章”,坚持把调处矛盾回访作为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继续和延伸。按照“谁调解、谁负责、谁回访”原则,充分利用辖区网格员“基层末梢”治理力量,围绕相关重点工作任务和关键时间节点,对已化解的矛盾纠纷定期或不定期通过电话、短信、入户走访等形式进行回访,了解调解协议履行情况以及有无新的纠纷苗头,对调解协议未履行的,了解未履行原因,督促双方尽快履行协议,并做好当事人思想宣传教育,防止矛盾纠纷反弹、再次激化升级,切实做到职责明确、落到实处,有效巩固调解成果。


督导考评提质效,聚势赋能促发展。建立人民调解重点工作“日督查、月通报、季考核”制度,将工作任务分解到项、落实到岗、量化到人,加大日常考核权重,对交办任务完成情况、矛盾纠纷排查处置情况、信息数据采集上报情况等按月通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以考核督导为抓手,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乡(镇)年终绩效考核内容,推动调解工作细节到位、重点突破、全面提升。




小到邻里纠纷,大至人命关天,“五步七天”调解法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筑牢基层主动创稳的安全屏障。对排查出的各类矛盾纠纷逐级限时调解,统筹整合调解资源,多方联动、多元化解,确保问题不积累,矛盾不激化,让新时代“枫桥经验”惠及群众。




“五步七天”调解法流程清晰,要求明确,可行性强,具有可推广的实践基础,它适用于每起调解案件,每一个调解员,和每一个调解组织,是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和发展,也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县域社会治理中的生动实践。随着“五步七天”调解法的县域推广,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小区议事厅”“小板凳”“有事说一声”“槐荫下说法议事”“五老说事”等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新模式,变“群众跑”为“干部跑”,把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变为服务群众“零距离”,做到了“民有所需、我有所应,民有所难、我有所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该做法先后被多家省、市级媒体专题报道,并荣登“甘肃省坚持发展 枫桥经验’推进主动创稳创新实践十佳案例”榜首,赢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