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机制,从源头上把控,优化审查流程,提升审查质效,确保政府决策合法合规,为法治政府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健全审查机制 织密审查“防护网”
出台《酒泉市人民政府合法性审查工作规则》,建立流转衔接、会商会审、分析通报机制,为科学决策把好“方向舵”。发布2期行政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和重大行政决策审查情况通报,对全市954件政策文件送审、备案、纠错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展现审查工作对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督促推动作用。完善政府与人大备案衔接联动机制,建立联席会议、信息共享、文件移送、问题会商、培训交流5项制度,持续畅通备案审查沟通渠道,增强监督检查整体性和协同性。推动公平竞争审查与合法性审查衔接联动机制,搭建公平竞争审查与合法性审查信息共享平台,全方位提升工作质效,实现“小切口、大牵引”,推动法治政府建设走深走实。
提升审查能力 锻造审查“主力军”
精心筹备并组织开展合法性审查专题培训5次,围绕合法性审查典型事例进行讲解分析,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考教结合”知识测试模式,测试内容经过精心设计,全方位考察法律知识储备及依法行政理论基础,以考促学,以学促提升;大力推进“学本领,强业务”工作“大练兵”,组织各县(市、区)从事合法性审查工作的业务骨干开展跟班轮训,通过直接承办文件审查、参加文件会审、反馈和出具审查意见等方式,助力参训人员精准把握合法性审查工作的核心要点、棘手难点。在审查工作中积极借助外脑,聘请资深律师担任法律顾问为合法性审查工作提供专业、权威的法律意见。同时,邀请法学专家在合法性审查工作启动初期提前介入,对复杂法律问题进行预研预判。目前,已组建由内部审查人员和外部法律顾问构成的审查团队,为全市审查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2024年,共召开文件评审会13次,为政府重大疑难决策提供了可靠支持。
优化审查方式 提升审查“战斗力”
充分运用信息化系统,搭建合法性审查工作平台,实现审查材料线上提交、流转和审查。变被动审查为主动审查,将审查关口前移,文件起草初期主动与起草部门沟通,提供法律指导,帮助承办部门完善框架结构、规范文件内容表述,解决潜在问题。在提升审查质效上精准发力,遵循事关重大改革优先、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社会普遍关注重大项目优先的原则,服务政府决策,保障改善民生。推动道路客运发展措施、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意见出台,从法治层面守护公共安全;严把节约用水、污染防治关口,兜住守护绿水青山法律底线;顺利推进中考改革、残疾人托养等惠民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指导制定农产品冷链物流系列规划,助推乡村振兴提档升级。开辟审查“绿色通道”,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将时限压缩50%以上。2024年对全市954件重大行政决策提出意见2380条,意见采纳率为100%,政策出台后未引发合法性争议和问题。
强化督查考核 筑牢审查“硬约束”
建立健全合法性审查监督考核机制,将合法性审查结果纳入法治政府建设和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除明确15%的总分值权重外,针对不同类别审查工作,分别设置相应的考核分值和评价标准。通过强化结果运用,发现合法性审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审查标准和方法,完善审查工作流程,提高合法性审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效调动了各地各部门开展合法性审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推动了合法性审查制度得到严格执行和有效落实,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