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你们及时提醒,我这20万养老钱就打了水漂!”2024年12月5日,白银市靖远县居民李女士握着民警的手不住道谢。当天下午,她接到冒充"公检法"的诈骗电话,正当准备转账时,反诈中心民警第一时间将李女士所有银行卡紧急止付,一场300秒“短跑赛”为李女士保住了20万养老钱。这是白银公安构建“三+”反诈新格局的生动写照,通过“科技+人工”预警、“警银+协作”拦截、“精准+创新”宣防立体化防控体系,守护着人民群众的“钱袋子”,书写着新时代的平安答卷。
“科技+人工”预警 织密立体“防护网”
在白银市公安局反诈中心,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见证着科技反诈的成效。民警唐健男每天要处理上百条预警信息,他指着反诈预警平台系统介绍:“这套系统能实时监测异常通话,自动分级预警,实现精准预警,防止群众上当受骗。去年我们通过‘人工+AI’双轨预警模式,成功劝阻正在发生的电信网络诈骗430余起。”
针对电信网络诈骗涉及行业多、易受害人群体量大、预警劝阻成本高的特点,白银市反诈中心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杀手锏”,建立易受骗人群数据模型,从电话、网络、资金等多个方面,为潜在受害人精准画像,并根据不同的诈骗类型分别录制语音,依托96110智能AI电话外呼系统,对受害人实施紧急干预,为预警劝阻工作抢抓时间。此外,还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反诈中心+派出所+社区警务室”三级联动预警劝阻工作机制,反诈中心民辅警24小时值班预警,开启“电话、短信预警+上门劝阻”工作模式,全力开展预警劝阻工作,织密反诈立体“防护网”。
家住平川区的张先生对此深有感触。当反诈机器人第3次提醒他可能遭遇“刷单诈骗”时,他果断挂断了诈骗电话。刚开始以为是骚扰电话,后来民警上门讲解,才知道自己差点上当。如今,全市已有26万群众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形成全民防护的数字长城。
“警银+协作”拦截 筑牢金融“防火墙”
近日,居民刘先生到白银区某农村信用社办理30万的大额取款业务时,工作人员照例询问取现原因,刘先生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这引起了银行工作人员警觉。为保障资金安全,工作人员通过“警银联动”机制,立即向白银分局反诈中心发出协查请求。5分钟后,民警赶到现场,揭穿了这起“炒股投资理财”的骗局。这样的紧急拦截,在白银各金融机构已成常态。
白银市反诈中心按照“打防结合、以防为先”要求,依托“警银联动”机制,落实涉诈风险账户“同步查”,在银行落实前端资金管控的同时,白银市反诈中心根据银行预警信息,协助甄别排查涉诈或被骗线索,精准开展反诈工作。此外,反诈中心还开通专线电话,与各家银行建立互通渠道,实时共享涉案账户信息,对银行办理业务过程中发现的存在被骗嫌疑的交易异常账户,反诈中心立即跟进核实对方账户有无涉诈嫌疑,超前开展预警劝阻,同步阻断涉诈资金流动,及时减少受害人的经济损失。对于接报的电信网络诈骗警情,及时启动止付预案,在最短时间内对涉诈账户进行紧急止付和冻结,防止涉诈资金的转移和洗钱,为后续案件侦破和追赃挽损打好基础。
“我们建立了涉案账户动态数据库,发现可疑交易,30秒内就能完成信息互通。”白银市反诈中心主任张建伟介绍。自建立警银信息共享机制以来,全市成功堵截被骗资金200余万元,构筑起资金流转的“防火墙”。
“精准+创新”宣防 增强群众“免疫力”
“所有网络兼职刷单都是诈骗,网络投资要谨慎,大家一定要记住!”这是社区民警通过讲座的方式开展“社区反诈”专题培训活动中的一幕。这种“接地气”的宣防模式成效显著。“骗子说的和民警讲的一模一样,我马上就把电话挂了!”白银区工农路街道居民刘大妈,正是通过社区讲座识破了“保健品退款”骗局。
白银公安多举措推进反诈宣传工作。为充分发挥“警社融合”作用,各派出所联合社区创设“社区警校”,通过“社区反诈”培训增强居民反诈意识。同时精准发力,开展反诈宣传“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活动,根据不同群体特点,因人施策。此外,持续创新宣传形式,线上线下齐发力,利用节假日创新“旅游+宣传”、“巡逻+反诈”等模式,依托新媒体平台梳理反诈知识推送给群众,全方位、高强度、无死角地进行反诈宣传,筑牢群众安全防线。2024年,全市累计开展反诈宣讲70余场次,覆盖群众2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