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来自千里之外的感谢信
日前,甘肃矿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收到了一份来自千里之外的特殊快递。打开快递,一面锦旗与感谢信映入眼帘,锦旗上“执法有情 执行有度”八个大字,瞬间勾起了执行干警们的回忆。而这封信的作者,正是曾经一起执行案件中的被执行人孙某华。谁能想到,曾经对执行充满抵触的她,如今会寄来一份饱含感激之情的礼物。
孙某华曾无奈地向执行法官倾诉:“法官,我给您说实话,我真的一无所有,您要不信尽管查。我现在就在乡下,欢迎你们过来看看,我绝不骗您。”经调查,孙某华名下无房产、无车辆、无存款,甚至连一份稳定的工作都没有,是典型的“三无”被执行人。
面对这相隔千里之外的“三无”案件,执行干警们并未选择放弃。他们一次次拨通孙某华的电话,以唠家常的亲切方式,试图与孙某华建立情感共鸣,用“情”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山村里的被执行人:困境与无奈
孙某华家位于辽宁的一个偏远山村,父母年逾古稀,仅靠种几亩薄田维持生计。当年,孙某华怀揣着梦想来到兰州做生意,却因种种原因失败,背负了一身债务。无奈之下,她只能回到家乡依靠年迈的父母生活。生活的重压让她喘不过气来,而法院的执行通知,更像一道沉重的枷锁,让她感到生活的绝望。
执行干警第一次拨通孙某华的电话,听到的是她低沉沙哑的声音:“法官,我不是不想还钱,实在是没有办法……。”那声音里的无奈与绝望,让执行干警为之动容。面对孙某华的困境,执行干警没有采取简单机械的强制措施,而是秉持着“既解法结,更解心结”的理念,决定用耐心和温情去化解她心中的抵触。
在之后的日子里,执行干警几乎每天都会准时给孙某华打电话。起初,孙某华或是拒接,或是沉默以对,甚至情绪激动地喊道:“法院除了催债还能干什么!”但执行干警始终保持耐心,他们深知,孙某华此刻需要的不仅仅是法律的威严,更是理解和关怀。执行干警从日常琐事聊起,关心她的生活状况,倾听她的烦恼与无奈,逐渐与她建立起了信任。从法律政策到人生道理,执行干警用真诚的话语,为孙某华点亮了希望的灯塔。
近二十多天里,十几次通话,见证着这场艰难的“拉锯战”。执行干警常对孙某华说:“人不能被过去的困境困住,法律会给真诚悔过的人一条出路。”渐渐地,孙某华的态度有了转变,从最初简短冷淡的回应,到后来愿意主动与执行干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状况 。“法官,我不是不想还钱,是实在欠的太多感觉生活无望啊!这二十多天您给我打电话发微信我很受触动,您说的对,我不能被这点困难击倒,我还有未来,钱我还。” 这一字一句的转变,让执行干警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继续努力的决心。
一场特殊的“和解会”:法律力度与人性温度的交融
没有警车呼啸,没有强制震慑,相隔千里的被执行人和申请执行人手中握着同样一份充满温情的和解协议。这场“和解会”,通过电话和网络的方式进行,执行干警们在其中穿针引线,努力平衡双方的利益,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被执行人孙某华签署了分期履行协议,这份协议不仅让申请执行人有了盼头,围绕心头多年的案件终于有了眉目,更“托起”了被执行人“重生”的希望。
执法者的思考:正义从不冰冷
回顾此案,执行干警们感慨良多。这段时间里,执行干警们始终秉持“惩威为盾、感化为矛”的理念,用实际行动诠释“执法有情,执行有度”的内涵。这起案件没有惊天动地的执行现场,没有高额重款的到账捷报,却让当事人感受到“绝路中的生机”,唤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它告诉我们:司法的力量,不仅在于雷厉风行的威严,更在于穿透阴霾的温度;执行的艺术,不仅是兑现纸面权益的智慧,更是唤醒人性良善的微光。而这,才是法治最动人的底色。在司法实践中,我们不能仅仅追求案件的表面解决,更要关注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努力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让法律成为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武器。
近年来,矿区法院执行局在省法院执行局的监督指导与院党组的坚强有力领导下,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司法工作的生命线,通过“党建+业务”双轮驱动的创新模式,深度践行“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理念,切实维护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新时代法治甘肃谱写绚丽华章。执行干警们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司法为民的初心和使命,让司法的阳光温暖着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