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安报》3月26日刊发甘肃、江西等五地公安机关在推进基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中的经验做法。
初春的暖阳里,一场特殊的“家事会”在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综治中心“家事直说站”召开。
“老人赡养、财产分割、债务归属,我都认可,但孩子的事儿不能让步!”调解室里,李女士攥着离婚协议书据理力争,丈夫王先生靠在桌前扭头沉默,两人争执的焦点全在女儿的抚养权上。
此时,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退休民警韩明推门而入,“小李,你爸当年在厂里可是跟我搭班子调解劳资纠纷的一把好手”“小王,你们家刚搬到安宁时,户口都是我落的,那时候你才10岁”……韩明的开场白,让剑拔弩张的气氛瞬间缓和。作为“老警官”调解室的金牌调解员,韩明深知如何在法理与人情间架起桥梁。3小时后,李女士和王先生达成一致意见:孩子日常随母亲生活,寒暑假由父亲接回家中,社区民警通过综治中心的“亲情联络站”视频系统按时沟通交流,保障双方行使探视权。
这场调解的背后,正是安宁分局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通过综治中心牵头警调对接,搭档“老警官”调解室,昔日的“单打独斗”变成了如今的“组团服务”,让基层治理既有法律准星,又有人情温度。
机制赋能
从“警情终端”升级“治理中枢”
近日,记者在安宁分局安宁西路派出所看到,综合指挥室的大屏上正跳动着“1234”警调对接机制的实时数据。值班民警张新颖轻点鼠标,将刚接到的物业纠纷警情同步推送至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和社区网格。
“过去遇到这类警情,民警至少要跑三四趟,现在通过系统‘派单’,专业力量半小时就能集结。”张新颖说。
这套机制的精妙之处,在于打通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任督二脉”:各派出所与综治中心全量汇聚矛盾纠纷警情数据,开展实时智能研判;98个社区警格与532个综治网格无缝衔接,社区民警全权负责;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每周召开“圆桌会议”,对重大纠纷进行联合攻关;联动闭环的工作模式,让矛盾纠纷从信息采集到调处化解全程留痕可溯。
“就像给基层治理的‘民情地图’装上了‘北斗导航’。”社区民警魏万春介绍,红色标注高风险纠纷,黄色代表需关注隐患,绿色是已化解事项。
去年,安宁分局依托“1234”警调对接机制,配合安宁区综治中心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100余起。
银发力量
是“传统经验”更是“治理宝典”
刘家堡派出所“老警官”调解室里挂着一面特别的锦旗——“法理之外有乡音”。这源自那场持续数月的宅基地纠纷。桃林村的两兄弟为了一米院墙争执不下,测绘图都撕毁了3张。退休民警汉桂玲接手处理,她既不急着讲法、也不忙着划线,而是一头扎进派出所档案室,花了一整天工夫翻找档案。
在安宁区综治中心,汉桂玲向兄弟俩展示了发黄的档案:“桃林村最早是我管段,你们老房子前院曾经有一口机井,你们爷爷那辈共用那口井的时候,可没分过你我。”一席话让兄弟俩想起了老人,又湿润了眼眶,最终各让一步,留出了“亲情通道”。
“‘老警官’们可是咱们这儿最受欢迎的常客,他们有一套自己的工作哲学。”安宁区综治中心主任刘峰赟笑着说,他们进门常备“三件宝”,本子、口诀、老茶缸,熄火止争再讲理,解开心结化积怨。在安宁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看来,“老警官”们的现身就意味着矛盾纠纷的妥善处置,而他们的化解成功率也始终保持在95%以上。
智慧护航
让“公平正义”全程“可感可触”
“真没想到,打电话、填信息、传资料,就能要回血汗钱!”去年11月,外来务工人员姬师傅在民警指导下,通过安宁区综治中心“小兰帮办”平台提交欠薪诉求。劳动监察部门2小时内响应反馈,公安机关同步固定证据,街道社区联系纠纷双方。
一周后,欠薪项目部和施工方按照调处结果生成的“电子合约”,将32万元工资款直接打入工友“一卡通”专用工资账户,全程可追溯、防篡改。
“现在工资都能按时发放,再次感谢孟警官!”3月20日,刘家堡派出所民警孟佳收到姬师傅的感谢短信。
目前,这种“科技+共治”的模式早已在安宁区生根发芽,安宁分局大数据建模团队配合综治中心,整合水电燃气、消费投诉等6类生活数据,构建“风险预警哨”模型;社区民警搭档律师在线“接单”,组成“云端调解室”功能。
“过去解决纠纷像‘打补丁’,现在则是‘织锦绣’。”刘家堡派出所所长朱宏军说,“作为公安机关,我们也正在借力‘智慧警务’,推动综治平台与‘城市大脑’深度融合,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沙盘推演’。”
夕阳西下,安宁区综治中心的玻璃幕墙上映出城市的烟火气。在这里,老警官的茶缸与年轻民警的平板电脑相映成趣,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正共同书写着基层治理的创新答卷。
“新时代‘枫桥经验’,既要传承‘炕头调解’的温情,也要有‘云端治理’的智慧。”安宁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杨民春说,“咱们的‘枫桥’是人与人、心与心之间的连心桥,更是像公安民警这样的无数基层工作者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科技守护平安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