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两级法院定分止争多方参与成绩显著
“积极探索实践少数民族地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子,是一站式建设的突破点,也是创新点”,说到一站式建设如何在民族地区“落地开花”,甘南法院立案庭庭长张某由衷感概。一站式工作推进以来,甘南两级法院积极创新解纷方式多元化,建成了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的多元解纷平台。
坚持用群众身边信任的人,解群众身边烦心的事,把调解贯穿审判工作始终。建立家族调解员、村民小组调解员、村委会调解员“三层调解员”制度,经多方调解确实调解不了的再依法进入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在调解过程中,坚持以群众听得懂的话,老百姓能明白的理,从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评议,确保矛盾纠纷“案结事了、案结事好”。探索建立“庭前—庭中—庭后”调解法。庭前邀请人民调解员参与诉前调解,庭中找到矛盾纠纷症结,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解,帮助当事人理顺情绪,消除误解,平息怨怼;庭后通过“案后回访”与当事人“拉家常”,减少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法官之间的对抗情绪,进一步修复关系,确保矛盾得到彻底化解。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诉源治理机制,切实发挥司法保障作用,为推动农牧村产业革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创建“无讼村”“无讼社区”“无讼乡镇”,帮助村(社)集体建立健全议事制度,激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内生动力。帮助制定村规民约、组规民约,引导群众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村(社)内公共事务,从源头上控制涉诉信访、化解村(社)内纠纷、消除矛盾隐患。创新和发扬“枫桥经验”,全力做好释法答疑、心理疏导工作,确保小事不出村(社)、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梳理研究、积极解决,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加强诉调对接和司法确认。进一步完善调解与立案、调解与速裁、速裁与普通程序、诉与非诉的衔接机制,积极推动调解、仲裁、公证等多方参与解纷,鼓励并引导当事人以调解等非诉方式解决纠纷,通过细化服务,促进矛盾纠纷多元、便捷、高效、稳妥化解。积极主动联合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与公安、金融、保险、交通、医疗、妇联等行业纠纷诉调对接机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建立司法确认“绿色通道”,及时巩固调解成果,对在立案前人民调解组织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经当事人申请确认调解协议,依法出具司法确认决定书,提升人民群众对人民调解组织的信任感和满意度。全州两级法院适用各类调解方式结案1272件。
静宁县法院党建引领打造多元解纷“制高点”
“自从县法院在村上建立了‘法官工作室’,就等于把法庭搬到了村庄,老百姓的一些路交界、地交界、院交界和婚姻家庭等纠纷,都被就地处理,光今年就处理了30多起”,秀锦村村支书吴某高度赞许。在雷大镇秀锦村的“法官工作室”里,一起由党员法官、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和村支书主持调解的相邻通行纠纷正在紧张的进行着。村民王成某种地要经过王金某家的承包地,王金某以踩踏了自家的庄稼为由,堵死了道路致使王成某无法通行,两人争得脸红耳赤并有撕打的迹象,经法官、村干部多次登门调解,进行法律、公序良俗和党的农村政策教育,两人最终握手言和,王金某同意了王成某经过自家承包地通行,两人在调解书上签字认可,一起相邻通行纠纷得以解决。
今年以来,静宁县法院按照《静宁县开展“无诉乡村、无诉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胆探索“党建+无诉讼乡村”创建模式,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依托基层法庭党支部的4名党员庭长,发挥“头雁”效应,在雷大、威戎、甘沟、界石铺等4乡镇的秀锦、梁马、王川、王庄等9个行政村建立了“法官工作室”,“法官工作室”精准发力,专抓村“两委”、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和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法官工作室”成为村社的一大亮点,被群众誉为调解、培训的“加油站”和乡村发展的“稳压器”。基层法庭党支部与村党支部开展“共建共进”,围绕“无诉乡村”创建创新“主题党日”活动,“法官工作室”成为“主题党日”的活动阵地。
目前,“党建+无诉乡村”创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推广设立法官工作室9个,法官深入村社指导民事调解162次,与乡村两级联合开展法制宣传10场次,为群众答疑解惑300余人次,诉前调解纠纷120余件,其中化解婚姻家庭纠纷27件,乡邻关系纠纷50件,民间借贷纠纷43件,示范村基本实现了“六无”创建标准。
在全省各级法院共同努力下,全省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建设成效显著,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和普遍赞誉。下一步,我们将以集约、集成、在线、融合为着力点,重点抓科学布局、抓基层基础、抓制度完善、抓机制协同、抓平台建设、抓实质运用,全面提升一站式多元解纷效能,加快形成符合“省情”和“审情”、满足人民期待、体现司法规律、引领时代潮流的甘肃特色纠纷化解模式。(省高级人民法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