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政法网 今天是 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五心而治”打造嘉峪关市域社会治理新名片

来源:甘肃政法网 责任编辑:张曦云 发布时间:2023-05-26
字号:A A    颜色:

心结解,矛盾化;心绪宁,社会安。


发展心理潜能,提升健康水平,是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题中之义,嘉峪关市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经济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依托市第一中学未成年人心理服务体系和模式,以点扩线,以线拓面,积极探索、辐射推广“党建+心理服务+N”建设模式,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和危机干预机制,结合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合格城市创建,将心理服务主动融入社会治理的各行业、全领域,党建引领、队伍筑基、机制赋能,三年的实践探索,三年的心田耕耘,群众心理健康素养稳步提升,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全面培育,“五心而治”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嘉峪关“心”路径愈发清晰稳固。


党建引领“强轴心” 

强基固本明方向


心静如水,因疏而顺,因浚而静。嘉峪关市心理服务建设探索由来已久,从1995年嘉峪关市第一中学成立第一个心理咨询室——心语小屋,标志着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服务正式启动,近30年来,市一中未发生一起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案事件,走出了一条助力平安校园建设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创新之路。类似的社会心理组织还有许多,在各自的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花一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院。如何将碎片式、零散式、条线式的心理服务队伍,凝成统一力量,发挥矩阵效能,为社会治理探索“心”路径,凝聚“心”动能,成为嘉峪关市市域社会治理领导小组的一个重要攻坚课题。经过多次调研,确定了以党建引领为“主线”,以市一中示范带动为“基点”,以全域铺开践行为“目标”,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社会心理服务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与平安嘉峪关、健康嘉峪关、文明嘉峪关有机衔接,建立“党建+心理服务+N”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制度。结合社会治理处级干部包抓制度,建立心理服务党建联系点制度,构建党员联管、区域联抓、资源联用、事务联商、活动联办、服务联动、难题联破“七联”心理服务机制。将心理服务与“红色物业”“社区管家”品牌打造有机融合,助推矛盾纠纷化解、心理服务等具体工作有力落实,做实做足“红色为底、党旗为帆、社会共治、群众受益”的社会心理服务文章,形成坚实的心理服务战斗堡垒。


队伍建设“铸匠心” 

蓄势赋能强素质


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嘉峪关市始终秉承“专业的事专业做”的原则,完善心理服务人才队伍体系的构建,建立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库,吸纳医疗、教育、政法、民政、街道(郊区)、镇(社区)、共青团妇、社会公益组织等跨部门、跨行业的217名心理健康人才,打造了以行业专家为核心,专业工作人员为骨干,一线志愿者为补充的三支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化队伍。推动心理健康专业人才下沉服务工作,团市委成立了青少年心理辅导专家团,市妇联建立了“反家暴庇护所”、全市巾帼志愿心理咨询辅导队,市检察院联合教育局在全市七所中学建立木铎工作站,各有特长、各展所长,解决了心理服务与需求的对接。成立集心理健康教学、教研和培训为一体的陇原名师周哲(市一中校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由19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21名兼职心理健康教师、4名社会志愿者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负责全市心理教师的培训和督导,组织编印了《嘉峪关市中小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服务工作指引》《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校本教程,积极开展《校园心理剧在高中心理团体辅导中的应用研究》等多个课题研究,推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发展。依托专业团队组建嘉峪关市心理学会、心理志愿者服务队、嘉峪关市众德公益心理咨询小组等,有序参与线上、线下心理专业志愿服务,切实提升社会心理综合管理服务能级。


平台搭建“联众心” 

全域融合拓载体


将专业平台功能定位从个体心理咨询转变为社会心理服务,探索建立线上线下的联动融合心理疏导干预模式,线上依托“12345”政务便民热线,整合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12355共青团热线等,开设“12345”市民心理健康公益热线,将全市入库心理服务工作者信息录入“12345”热线数据服务平台,开展全天候的线上心理减压疏导服务。热线开通以来,共提供涉婚姻家庭、亲子关系、人际困惑等各类心理咨询达730余次。线下在市、街道(郊区)、镇(社区)、村四级综治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全面建立心理咨询室55个,情绪宣泄室14间,心理咨询服务覆盖率达100%。各单位、社区依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关爱职工 心理解压”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不断提升心理服务覆盖面、穿透力。建成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设有心育、脑思维训练、心理咨询、宣泄等功能室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6名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的专兼职教师全天候面向全市所有未成年人开展心理状况调查研究、危机排查及干预、咨询辅导等工作,通过中心带动引领,嘉峪关市多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构建起“1+1+N”未成年人心理服务体系发展格局。


多元联动“结同心” 

多维发力提质效


把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十大行业领域平安创建,是嘉峪关市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的最大亮点。嘉峪关市将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健康细胞工程,逐步渗入到各部门、各行业、各个社会组织,积极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六进”(进医院、进单位、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机构)活动,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疫情期间,嘉峪关市心理学会联合“周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在全市各学校、医院及社会心理机构招募和遴选了一支由38人组成的具有专业心理咨询资质、业务能力过硬,服务奉献意识强的志愿者团队,分四个小组24小时轮流值守热线,为民众分忧,缓解群众因疫情带来的不良情绪及心理障碍,形成立体、多元的全民参与心理健康科普新格局。积极关注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发展趋势,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每年组织开展面向全市未成年人的心理筛查工作。建立家校共育关爱心理健康协作机制,通过开展“家校携手,共育英才”“用心用情做好家访”家校共育系列家访活动、线上线下家长会、发布告家长书或网络致信等,积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人观和成才观。开足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把丰富多元的心理活动融入心理社团、燕鸣文学社、君海话剧社、厚声乐团等工作室,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定期举办心理情景剧大赛,积极开展以“科普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走进嘉峪关市广播电视台“早间直播”,举办以“我与‘丧’做斗争”为主题的“5•25”心理健康日专家访谈活动。联合酒泉市教育局先后举办“聚贤赋能 共护成长”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主题公益直播课29期,网络收听累计30余万人次,满足了多领域、多层次的心理服务需求。


为民解忧“尽衷心”

 用心守护促安靖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风险,嘉峪关市一开始就将服务基层治理作为工作重点,创新“社会心理服务+矛盾纠纷调处化解”融合模式,全市55个心理服务室、578名网格员开展“驻点咨询+上门服务”,通过热心接访、用心聆听、诚心相待、细心记录、耐心解释、公心调处“六心”法,为返嘉人员、留守老年人,流动、留守和困境儿童、孤儿,残疾人及其家属等群体提供便捷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过程转化为理顺群众情绪、增强群众认同的过程。聚焦特殊人群,探索由点到面风险防控模式,在社区矫正对象“4+X”(4即司法所、社区民警、网格员、家属)教育帮扶机制上叠加心理专业队伍。对刑满释放人员、易肇事肇祸倾向和“四失人员”等特殊人群,压实四方责任,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分类定级、分级管理,通过开展“稳心”服务,更有针对性地引导社会情绪、社会心态,变被动预防为主动干预,将风险防范化解在萌芽状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全市通过融入“心理疏导”教育规劝方式累计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693件,成功化解7604件,调处率98.8%,真正形成“稳心管控、事心双解、事了心安”的良好社会治理成效,全域打造社会心理服务“嘉峪关模式”。


“知心”才能“知治”。嘉峪关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一路走来,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探索,实现从未成年人领域延伸到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转变,凝聚了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的共识,为筑牢嘉峪关平安根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心”动能、贡献了“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