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起诉父亲索要助学款
诉调对接温情调解化纠纷
近日,定西市漳县一对父女因为矛盾纠纷竟对簿公堂,承办法官没有一判了之,而是充分发挥诉调对接优势,将案件推送至石川镇综治中心进行调解,最终使原本互相“敌视”的父女两人冰释前嫌,再续亲情。
小李与老李系父女关系,小李因去年参加高考被兰州财经大学录取,符合相关补助政策,获得国家助学金4000元,助学金打到了户主老李的一折通上。后小李因学习所需多次向父亲索要助学款,父亲均以各种理由拒绝,甚至双方互相删除了微信、拉黑了电话,父女俩的矛盾随之愈演愈烈,无奈之下,小李将父亲诉至漳县人民法院,要求老李返还助学款。
法院受理案件后,认为该案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调解处理更有利于矛盾纠纷化解和双方当事人关系的缓和,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及时将案件流转至石川镇综治中心进行调解。
接到指派任务后,专职调解员蒲刚强第一时间对案情进行详细掌握。了解到当事人双方一个在新疆务工,一个在兰州上学,蒲刚强决定通过微信等线上渠道进行远程调解。
连线调解过程中,面对剑拔弩张的父女俩,蒲刚强先是晓之以理,引导双方进行沟通,敞开心扉把内心的积怨和诉求说出来。“父女哪有隔夜仇,总归是血浓于水的亲人,只要好好沟通,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听完蒲刚强的话,小李气愤地说道:“我也不想闹到现在这个地步呀,但是作为父亲,他丝毫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自从跟我妈妈离婚后,对我一直不管不问,我努力考上大学,他不支持就算了,还拿着我的助学金不给我,世上哪有这样狠心的父亲......”老李则表示:“不是不给她,是她作为女儿太让我心寒了。自从跟她母亲离婚后,她们一直一起生活,我知道她母亲一定常跟她说我的不好,教得她什么事都跟我对着干,包括要助学金的时候也没有好语气,我很生气,就一直没有理会她......”听到这里,蒲刚强便开始情、法结合做起了调解工作。
蒲刚强对老李解释道:“小李再怎么说都是你的亲生闺女,不管你跟她母亲的关系如何,你们之间的血缘联系是永远割不断的,她现在这么优秀考上了大学,作为父亲应该高兴并全力支持她的学业,不能因为一时怒气毁了父女亲情,抱憾终身。并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六十七条也有规定:‘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接着又对小李劝说道:“能听得出来你父亲并不是不想给你助学金,只是你们父女隔阂太深,导致他心里有怨气。作为女儿,父母离婚后你是他们唯一的希望,这时候更应该多关注他们的感情需求,多听听他们的心里话,给他们家的温暖,而不是一味地索取,父母有时候需要的其实很简单......”经过一番悉心劝导后,父女俩的态度有所缓和,最终达成一致调解协议:父女两人重新加回微信,老李当场以微信方式将4000元助学款转给了女儿小李。至此,一起亲情类矛盾纠纷通过“线上调解”方式在诉前得到了圆满解决。看着父女两人心满意足的笑容,蒲刚强对小李说:“以后要多跟父亲沟通呀!”
甘肃省省级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甘肃政法大学刘晓霞教授点评道:“本案当事人之间关系特殊,如果案件未得到妥善解决,势必加深父女关系裂痕,影响双方亲情延续。调解员立足于这一特殊关系,通过讲‘事理’,把道理讲明白;用‘情理’,把‘疙瘩’疏解开;述‘法理’,明私权有保障。最终父女二人冰释前嫌,亲情得以延续,纠纷得以化解,生动诠释了诉前调解减轻群众诉累、践行司法为民的宗旨和工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