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和创新人民调解工作,不断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庆阳市正宁县司法局于2016年9月在宫河镇北堡子村成立了姚牛调解工作室,这是庆阳市首家个人调解工作室。姚牛不仅是正宁县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曾被评为“感动庆阳十佳人物”,而且还是庆阳市司法局评选的全市“人民调解能手”。
人民调解能手
姚牛调解工作室主要职能是依托文化大院开展民间纠纷调处和法治宣传,调解室面积18平方米,现有5名人民调解员。这里有藏量丰富的贴近农民生活的法律图书,有可容纳80多人听讲的法治讲堂,有开设“实话实说”“安全天地”“以案说法”等法治栏目的《牛苑》杂志,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生动活泼、接地气。
榆林子镇跳广场舞的两拨人,因为一方舞蹈队的音量过大,影响了另一方舞蹈队的排练,由此产生了激烈争执。姚牛作为群众文化活动联谊会的负责人,理所当然地成了调解人。听了两个舞蹈队长的诉说,他对两人说:“跳舞的广场是公共场所,大家谁都可以用,但要合理的使用,不能无所顾忌的独占,影响他人利益。来得早不是独占的理由。这样吧,你们交替使用,间隔开怎么样?你在每周的一、三、五用,他在每周的二、四、六用,互不影响。”两人一想,这样很有道理,一场争得面红耳赤的纠纷很快化解,以后跳广场舞的农嫂都能尽兴跳舞排练,相安无事。“姚牛调解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坚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出“田间地头跑、情理结合调”的“姚牛土方子”,把大量婚姻家庭和邻里纠纷化解在基层,先后化解大大小小矛盾纠纷120多起,其中今年调解矛盾纠纷20多起。
以案说法的宣讲员
在姚牛身上,体现的是一个普通人敢于担当责任、主持公道的坚定信念,体现的是他舍弃小我、守护一方平安的温暖和感动。他说自己生活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已经养成了“爱管闲事”的习惯,一听见哪里吵架闹事,自己就坐不住。姚牛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在老百姓中间也有威信。他常说:“只要能将理讲到群众的心坎上,他们就会理解,就会服你”。遇到纠纷时,用姚牛的话来说:“农村的事,就讲个法、理、情,起了纠纷也不是谁一个人的事儿,错大错小先各打五十大板,然后依法、依理、依情进行调处。”他先是认真地听当事人陈述,让他们尽情倾诉,讲完各自的道理,发泄完各自的怨气,等双方心理上放松后,分别指出他们各自的过错,给他们讲清法律法规知识,依法进行简单定责。等到双方当事人感觉理亏并有接受调解的意向时,他再从做人的基本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说起,总能说的当事人心服口服,真正是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然后他再提出调解意见,大多数情况下当事人都能够心甘情愿地现场履行调解协议。不仅使矛盾双方冰释前嫌,重归于好,同时也让他们受到了法治教育、道德感化。
法治文化的带头人
1961年出生的姚牛,从小就喜欢读书。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从学校毕业回乡的姚牛就开始兴办“文化书屋”,引导农民群众学习科技知识、开展读书活动,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姚文化”。为兴办乡村文化事业,这些年,姚牛先后投入了30多万元,“文化书屋”变成了文化大院,有电影放映、社火表演、书画交流、体育运动、广场舞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他倡导成立了农民文化联谊会,坚持每季度举办一场文化活动,先后举办文化活动20多场次,今年举办了“学习百年党史 传承红色基因”等文化活动。
但是他还有更大的抱负——创办一份农民自己的杂志。2011年春节,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由姚牛自费创办的《牛苑》杂志问世。为办好杂志,他从头学起,向文化单位、编辑人员请教,一点一滴地学,一页一页地编。《牛苑》创办10年来,已刊印34期7.8万册,赠阅范围遍布全县各机关单位和学校乡村,甚至周边部分市县。这本农民自办的小刊物,坚持立足民间,在挖掘民俗、搜集文史资料、弘扬传统文化、推动农村文艺创作和法治乡村建设等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尝试,刊物品位也在逐步提升。如今,《牛苑》已随着当地学生求学、村民务工等,进入了大学校园、厂矿企业和军营,还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兰州大学等20多所高校图书馆及10多个市县图书馆收藏。2015年《牛苑》被评为正宁县优秀文学期刊。
姚牛,是从正宁县千千万万农民中走出的一位“名人”。作为农村普法和乡村文化的带头人,他第一个创办农家书屋,创办《牛苑》杂志,成立“姚牛调解工作室”。多年来,他积极奔波、热情洋溢、干劲十足,动员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凭着一副热心肠调处了大量的民间纠纷,宣传了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打出了一片属于新型农民的新天地,得到了四方群众的信赖和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