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兰州新区法院全力践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紧紧围绕兰州新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安排部署,将深化多元解纷机制建设作为坚持和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举措,推动涉企矛盾纠纷前端化解,让大量涉企纠纷化于案外、止于诉前。1至10月,新区法院受理涉企案件1349件,其中在诉前阶段化解涉企纠纷550件,申请司法确认180件。
多措并举提效率
“感谢新区法院,我们三年多的欠款有着落了!原本没抱多大希望,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握着诉前调解法官的手激动地说道。三年前,该公司承包了某公司的垃圾清运工程,工程结束后,被告公司仅支付部分费用,剩余款项拖欠至今。
新区法院诉前调解团队考虑疫情防控形势,从便利当事人的角度出发,积极引导双方通过“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进行在线调解,进过多次释法析理,充分沟通,促成双方互谅互让,达成调解协议。拖欠了三年多的工程款在诉至法院半个月后就得以履行,司法便民服务延伸到了企业的“指尖”。
新区法院主动拥抱现代科技,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微信视频、“云法庭”、电话沟通等方式,加大在线调解力度,消除双方当事人的时空距离,努力让企业“少跑腿”;先后制定《小额诉讼程序案件审理实施细则(试行)》《速裁团队建设工作规范(试行)》,推动诉前调解、小额诉讼、速裁无缝对接,灵活采用时间短、程序简、成本低、效率高的方式化解涉企矛盾纠纷,切实减轻企业诉累。
以调代审促发展
今年7月,受疫情防控影响,新区某企业没有按期收到货款,导致资金链断裂,未能按时偿还银行贷款本息,银行多次催要未果后诉至新区法院。承办法官认为,本案涉及企业经营,一纸判决虽易,但未必能起到最佳效果,同时考虑该案虽标的达5000万元,但事实清楚、双方争议不大,遂引导双方开展诉前调解。调解员在“背对背”劝导初见成效后,与法官制定了具体的调解方案,最终通过“面对面”调解,提出公正、公平、可操作的分期还款方案,促成双方自愿达成还款协议,并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帮助企业借机“回血”,有力保障了该企业生产经营。
新区法院对涉企纠纷实行“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设置涉企纠纷立案窗口,安排专人提供立案指引,引导中小投资者选择合理方式解决纠纷;完善涉企案件缓、减、免交诉讼费举措,让企业在打官司过程中“轻装上阵”,降低中小微企业和困难企业诉讼成本;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涉企案件,积极引导当事人双方开展诉前调解,采用“沟通换理解、调解化纠纷”的思路,依法平衡各方利益,推进涉企纠纷快速化解、实质化解。
柔性化解稳市场
受疫情、限购、征信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购房者要求与某置业公司解除购房合同,返还认购金。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积极联系该置业公司和当事人了解案情,充分考虑案件处理结果与企业经营、经济发展的关系,因部分当事人受疫情防控影响无法到达新区法院,遂通过线上方式组织开展调解,经过耐心释法析理,双方在互谅互让、自愿的基础上达成了调解协议,圆满化解了该批纠纷,既避免了企业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也解决了人民群众的难题,取得了双赢的良好效果。
新区法院立足新区需要、本院实际,不断扩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朋友圈”,聘请行业组织、基层治理组织为特邀调解组织,联合有关机关和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成立涉企纠纷调解工作室、涉金融纠纷调解工作室等,切实提高诉前调解行业化、专业化水平,找准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妥善化解涉企纠纷,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助力企业稳定发展,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良好的营商环境既是振兴发展的“强磁场”,也是城市形象的“金名片”。兰州新区法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找准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发力点,协调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涉企纠纷多元化解取得实效,以实际行动回应新形势下各类市场主体的多元司法需求,更好服务保障兰州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