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政法网 今天是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白应凯:践行“枫桥经验” 心系群众冷暖

来源:甘肃政法网 责任编辑:孔令闻 发布时间:2022-10-14
字号:A A    颜色:

  他在人民调解岗位上,用诚心、耐心、爱心“调”出一片人间真情,他扎根基层12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始终不忘自己的职责,经常走访群众了解情况,排查调解纠纷,不断总结经验,认真分析研究问题,不管哪里有纠纷,不管何时发生纠纷,他总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尽心尽职地及时化解,为身边的群众排忧解难,用人民调解搭建了连心桥。他自2010年从事调解工作以来,曾多次荣获麻家集镇“优秀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2020年被定西市渭源县司法局评为“优秀调解员”,他就是定西市渭源县麻家集镇袁家河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白应凯。

善抓症结巧入手  精准调处破难题

 

  人民调解是一项基础性的群众工作,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矛盾调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白应凯不断探索总结创新,并且建立了“一村三会”制度。“一村”就是袁家河村委会,由村委会牵头,解决群体性矛盾纠纷,“三会”就是在袁家河村委会的组织下召集相关人员参加的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并在日常矛盾纠纷调解中探索了“望闻问切”四诊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法。“望”(察颜观色)、“闻”(耐心倾听)、“问”(调查了解)、“切”(找准根源)。白应凯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平息了一场又一场纠纷,一次次将纠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平安为己任的责任和担当。

维护稳定为己任  守望清贫不言悔

 

  一名老人来到调委会诉说他的“家庭遭遇”,并声称他要和儿子 “断绝关系”,请求调委会做个见证。老人姓姬,56岁了,和儿子儿媳居住。老人提出要外出旅游,向儿子汪某要2万元零花钱,遭到儿子的拒绝,两人由此争吵不断……听完老人的诉说,白应凯放下手中的工作,和调委会工作人员一同赶到老人家中调查了解纠纷起因。了解缘由后,白应凯和其他调解员进行了再次商议,采取了“背靠背”分开调解的方式。

 

  虽然双方当事人在白应凯四个多小时的耐心疏导下心平气和了,但双方意见分歧很大,无法达成一致的满意结果,调解一时陷入被动局面。他们又调整了调解方案,决定把其他子女请到一起劝说,希望他们做浪某的思想工作。这一招果然奏效,浪某和老人按时来到调委会接受调解。白应凯融合情、理、法进行调解,以儿女对老人应尽的孝心为突破口进行劝说,浪某意识到自己平时照顾母亲不周,使母亲没有安全感,浪某夫妇俩表示今后要好好赡养母亲。鉴于此,白应凯建议老人今后帮助儿子、儿媳照看孩子,让儿子、儿媳放心的在外面打工挣钱,浪某夫妇要多关心老人,有闲暇时间多陪伴老人。浪某和其母亲都满口答应,并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下签订了调解协议。

 

  一场场看似简单的调解背后却是白应凯无数次电话沟通和上门走访的结果,数不清的日日夜夜,他在调解现场忙碌,往返奔波,与当事人反复进行沟通,确定不同的调解方案。他用自己的耐心和真诚滋润百姓心田,让人民群众在矛盾纠纷化解的过程中,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叹息青青长不改,岁寒霜雪贞松枝”。虽然在调解的道路上白应凯尝尽了酸辛和苦辣,但他对工作的热爱和坚持却从未放弃。12年来凭着一颗为群众着想的爱心、秉公办事的公心,筑牢了辖区和谐平安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