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凉市深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全力实施体制创新、机制联动、五治融合、强基提质、能力提升“五大工程”,形成了紧贴平凉实际的“一核三心四联五治”社会治理机制,有效破解诸多社会治理难题,有效提升了平安平凉建设能力水平。
党建引领
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平凉市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市、县成立党政一把手任“双组长”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把平安建设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督促“关键少数”切实发挥作用。出台行业领域风险防范政策标准,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推进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服务,建立城市社区E家、政民互动和“12345”便民热线等群众参与平台,形成了党委领导下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同时,着力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实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推行“契约化”共建和辖区单位党员“整建制”进社区报到模式,“党建+网格”兜底式推进社会治理,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
“三大中心
夯实市域社会治理根基
平凉市坚持整合资源抓建设,搭建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矛盾纠纷综合调处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中心“三大中心”,公检法司、信访、人社等部门、行业性专业调解机构和社会力量实现应驻尽驻,切实把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神经末梢”。建立集矛盾预警、分析研判、联合处置、综合指挥于一体的统筹协调体系,规范“统一受理、分类登记、分流转办、跟踪督办、办结反馈、群众评价、定期回访”工作流程,推动“三大中心”实体化运行、规范化管理。一站式受理登记群众提出的问题事项和矛盾纠纷,一揽子推行纠纷化解、信访诉求、投诉举报、法律咨询、心理服务等工作,及时、高效、便捷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真正实现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只跑一趟路”。以12345热线为中心开展“全市大联动”,实现第一时间了解响应群众需求、发现处置矛盾隐患、感知上报社会风险,形成快速响应群众诉求、基层化解矛盾的社会治理大联动格局。
“四联”发力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平凉市坚持关口前移、体系作战,多方联动解难题,构建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平安联创“四联”发力的工作格局。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重大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县级领导包案化解责任制度,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源头。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六张网”建设,深化“网格+治安巡逻”,开展“红袖标”治安联防等活动,严格落实重点行业、重点场所、重点部位安保防范制度机制,促进社会面治安防控网建设。依托平安建设议事协调机构和8个专项工作组,建立突出问题治理联席会议机制,协同联动、携手联治,开展社会治理疑难、复杂问题联合整治,促进各行业、领域、部门共同完善突出问题联防联治机制。广泛开展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家庭、平安企业、平安村庄等平安创建活动,定期评选平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平安之星等先进典型,加大命名表彰力度,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平安建设。
“五治”融合
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平凉市深入推进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五治”融合,坚持党建带群建,党组织引领群团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大力发展志愿服务队,培养以社区党员、团员青年、居民代表、退休干部等为主体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推动在职党员、“两代表一委员”、共青团员等到社区、网格参加志愿服务和基层治理,组织引导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共建,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到各个乡村振兴驻村帮扶点开展驻村帮扶,合力解决区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激发了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近年来,平凉市通过“一核三心四联五治”社会治理机制的探索实践,社会治理效能明显提升,群众安居乐业局面不断巩固,全市安全生产“四项指数”大幅下降,刑事、治安案件发案同比下降23.84%、19.03%,治安案件连续七年保持下降态势,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