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坐在办公室里是干不好调解工作的。”
说这话的,是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重兴司法所的所长王成泽。
辣椒地里、玉米堆旁、水渠沿上……以农村广阔的天地为房,以平安初心为徽,他走到哪,“露天调解室”就建到哪。
不囿于物、不困于器。王成泽靠一双沾满泥土的双脚、一套情理法兼具的调解方法、一颗平安和谐至上的初心,接了地气,解了怨气,也赢得了人气。
王成泽所在的重兴镇,毗邻亚洲最大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长期以来以传统农业为主导。近些年,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该镇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旅游业逐渐兴起。
重兴镇的镇情,决定了该镇矛盾纠纷的基本特点:邻里矛盾、土地争议、婚姻家庭仍旧是矛盾纠纷的主要方面,同时伴随旅游业兴起后,还产生了征地拆迁、商品交易等新的纠纷。
今年年初,重兴镇扎子沟村几个村民因为养殖场种地问题产生了纠纷,双方情绪极不稳定。得到通知后,王成泽迅速下村了解具体情况,并梳理出相关的法律依据,组织双方代表进行调解。
在调解过程中,王成泽不断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不厌其烦地向双方说明法律法规及利弊关系,在他的调解斡旋下,双方顺利签署了调解协议,一场群体性矛盾纠纷得到了妥善化解。
“基层调解就是要‘对症下药’,见到当事人,可以以拉家常的方式迅速拉近距离,让他们感受到你不是对方的说客,而是真正想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人。”
长期与群众打交道,王成泽深谙农村矛盾纠纷的调解之道,“不仅要讲法,还要讲公序良俗,情、理、法结合才能解决问题。”
“任何纠纷只要摆在情、理、法的台面上,总能找到突破点,任何矛盾纠纷也都会迎刃而解。”近年来,他主持或参与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30多件,调处成功率达98%以上。
人民调解工作直接面对群众,容不得半点儿马虎。从事调解工作以来,王成泽时常保持“备课”的习惯,他时常在脑中琢磨手中的案子,如何说好每一句话,都要绞尽脑汁。
实事求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公道办事服人,成为王成泽调解矛盾纠纷的制胜法宝。在当地,群众把这个“泥腿子”司法所长当成了自家亲戚,遇到法律问题就找到王成泽进行咨询。
为了应对该镇矛盾纠纷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准确解答群众的法律问题,他将民法典、人民调解法等法律法规书籍作为“案头卷、枕边书”,利用一切闲暇时间为自己充电。
“基层的调解工作就是要坚定的走‘群众路线’。”除了少数需要在调解室进行的案件,王成泽更倾向于和群众站到田埂子上、坐到院子里,有时还和当事人一起干农活,拉家常。
王成泽坦言,他的很多成功调解的案例离不开基层群众的启发和指导,“经验都是来自基层、来自百姓,需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学习,然后把所学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为群众排忧解难。”
行万里路,进千家门,解百家困。从事司法所工作以来,王成泽始终秉承着“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理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司法为民的初心和担当。
“有什么需要,有什么诉求,我们都去找王所长。”王成泽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的口碑。
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近期召开的全国调解工作会议上,王成泽获得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