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甘肃省司法厅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推动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组织监狱戒毒民警下沉司法所,精心打造样板司法所,努力推动全省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提质增效,全面夯实主动创稳基层基础。经过近两年努力,全省司法所整体面貌发生根本性转变,政治引领、职能发挥、队伍建设、保障能力等均取得明显成效。全省1389个司法所中,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司法所所长,充分发挥了模范引领作用,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安全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基层法治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平凡岗位书写别样人生
——张掖市肃南县司法局红湾司法所所长陈新煜
面对社区矫正对象,她和蔼可亲、谆谆教诲;面对发生矛盾的乡里乡亲,她耐心调和、化解矛盾;面对各项攻坚任务,她不辞辛苦、迎难而上。她就是张掖市肃南县司法局红湾司法所所长兼红湾寺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陈新煜。
定分止争的“贴心人”
“群众工作无小事”。家里暖气不热、邻里闹矛盾、小区下水道堵塞等等,看似都是小事,实际上却关系社区稳定,一点也不能马虎。为了提高调解质效,她以肃南各族群众“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的生活习惯入手,首创“一碗奶茶”调解法,组建多元力量参与的“全科”调解员队伍,以茶为媒“一站式”解决居民“疙瘩事”,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创新发展。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冷深冬,她和同事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来回奔波,到居民家中走访动员、到小区楼院解决纠纷、到物业中心协调关系。
“来来来,先喝碗奶茶,有话咱们慢慢说!”在红湾寺镇“阿勒齐”调解工作室里,一场邻里纠纷正在调解。原来是居民杜某装修赶工期,施工队在夜间仍然进行施工,产生的噪音让住在楼上的吴某头疼不已。吴某多次找杜某商议都没有结果,这才找到调解室来。“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可不能因为装修的事,伤了和气……”温馨的房间,滚烫的奶茶,贴心的劝解,一下子拉近了调解员与当事人的距离,一起邻里纠纷得以圆满解决。近年来,她参与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00多起,化解疑难纠纷81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有事找“小陈”逐渐成为居民的共识。
法律知识的“传播者”
“小陈,我家这栋楼暖气一直不热,向供暖公司反映也没有解决,我能拒交采暖费吗?”“您好,我想咨询一下房屋产权的问题……”随着居民依法维权意识的提高,每天都会有居民到司法所咨询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为满足辖区居民的法律需求,把引导居民学法、懂法、用法这项工作做好,使普法宣传工作融入社区管理、服务全过程,她创新打造了“立体式普法网络”:即“菜单式”普法精准聚焦百姓需求;“指尖式”普法使法治思维融入居民日常生活;“邻距离普法讲堂”以身边人和身边事为例以案说法;“扎斯达”普法宣讲队有效延伸服务触角;“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法治之花处处绽放。“八五”普法实施以来,辖区共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110(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6万份(册),解答法律咨询2700多人(次),辖区“平安家庭”覆盖率达到98%以上。
矫正战线的“排头兵”
如何打开社区对象的“心结”,让其认识到以往的罪错、重拾信心、回归社会是摆在司法所面前的一道必答题。面对这样艰巨的工作任务,陈新煜刚柔并济,情法交融,管帮并重,对社区矫正对象实行分类教育、积分制管理,激发其接受教育矫正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实现了由被动改造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惩处不是执法的最终目的,通过教育,重新成为良好公民、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我们的目标!”陈新煜常对工作人员这样说。
社区矫正对象张某,入矫时因无法接受社区矫正对象的身份,情绪波动较大。陈新煜在为其制订个性化矫正方案的同时,通过入户走访、开展心理疏导、提供技能培训等方式,鼓励他勇敢面对困难,重拾生活信心,并积极做好其家人的思想工作。在一次次帮教中,张某逐渐打开了“心结”,修复了家庭关系,重启了积极向上的生活。2021年疫情防控期间,张某主动参与值班值守,捐款捐物2400余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了真心改过自新、顺利融入社会的决心。为此,张某也收到了肃南县司法局发出的首封表扬决定书。
来到司法所八年,陈新煜像对待亲人一样竭尽全力帮助辖区每一位社区矫正对象。她为思想负担沉重的张某提供心理疏导;她为生活困难的刘某积极联系工作;她为白某的孩子申请助学贷款……正是这样,一些解矫人员在回归社会后遇到问题,仍会找她倾诉,寻求安慰和帮助。每每谈到这些,陈新煜的脸上便洋溢着喜悦与自豪。
在平凡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在为民服务中练就过硬本领,她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也是这样具体实践的。近年来,她先后被评为“张掖市最美家事调解员”“全国司法所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这正是居民群众对她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一路风雨一路歌,她用脚步丈量调解工作的广度,用行动传递法律的温暖、法治的力量,用勤奋、执着和热情谱写着一名司法行政工作者的无悔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