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主动创稳护航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
政法主战:精准打击违法犯罪
建设高水平平安甘肃
政法工作关乎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政法机关作为党和人民手中的“刀把子”,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力军”,坚守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政法机关来讲,主动创稳既是检验工作的试金石,又是历练队伍的磨刀石,更是坚定执行力、核心战斗力、强大凝聚力的综合反映。
甘肃主动创稳行动开展以来,各级政法机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履行主战职责,在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中打头阵、挑大梁、勇担当,统筹做好情报搜集研判、矛盾风险排查化解、执法办案、社会面整体防控等工作,全力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全省刑事案件立案同比下降5.7%,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3.3%、10.7%,命案起数较2019年下降22.5%,信访总量较2019年下降5.5%。
4月17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组合体在垂直转运中。新华社发 汪江波/摄
做好情报搜集研判
擦亮主动创稳“眼睛”
主动创稳要求理念创新,打破惯性思维,变被动为主动,变静态为动态,前置防线、前瞻治理、前端处置,努力将隐患消除于萌芽,将风险消弭于初始,将矛盾消解于未发。前提是将关口前移、责任前移,强化情报信息能力。
情报既是理念、作风问题,更是能力、战斗力问题。情报信息作为主动创稳的“眼睛”,它的搜集研判在甘肃被摆在极为突出重要位置。从党的二十大维稳安保开始,甘肃不断健全落实发现、核查、研判、预警、防范、处置“六位一体”情报信息工作机制,各地各部门情报意识和情报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有力服务于决策和实战。
甘肃政法干警牢牢树立“大情报”思维,切实增强敏锐性、敏感性和鉴别力、判断力,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捕捉信息端倪、发现风险隐患,更好服务决策和实战。坚持专业力量、行业部门、基层组织“三条线”协同发力,健全落实“日分析、日研判、日报告”机制,加强涉稳数据大数量汇集、全要素分析、智能化研判,全面提升情报信息获取、报送、研判、处置工作能力水平。
发挥政法部门的专业“尖刀作用”。通过落实重大敏感情报会商研判、核查处置首办责任等制度,打造全覆盖、无缝隙的情报信息网络。打造信息化数据分析平台,善于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综合运用人力与科技、线上与线下等方式,全面搜集获取各类涉稳情报信息,通过对数据的比对、分析和研判,及时精确掌握内幕性、行动性、指向性情报线索,强化核查预警处置,做到耳聪目明手快。
兰州“小兰帮办”、白银“码上反映”、陇南“民事直说”等一批线上线下反映基层矛盾纠纷问题的平台渠道建立,群众反映问题、表达诉求的通道得到畅通。在甘肃,不论是社会治安、命案防范等重大敏感情报,还是物业供暖、小区停水、会员充卡退费等群众生活中的纠纷琐事,只要有引发矛盾和社会稳定的风险隐患,都会被收集汇总,为科学评估、精准评估、化解风险提供详实而准确的情报信息支撑。
甘肃省白银市黄河石林景观 视觉中国供图
健全矛盾纠纷
多元化解机制
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成为“诉讼大国”。必须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化解“路线图”,构建调解优先、分层递进、司法兜底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现如今在甘肃,各级政法机关全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部门间的衔接沟通,为平安甘肃、法治甘肃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立足预防、立足调解、立足法治、立足基层,大力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做到“访”“调”“诉”一体推进。坚持调解优先、应调尽调,对符合法律政策且群众愿意调解的案件,全量流转综治中心调处化解,首次分流率达到60%以上、调解成功率达到70%。建立以乡镇(街道)为主的警调对接机制,将矛盾纠纷类警情推送综治中心纳入长效管控,实现信息联通、矛盾联调、风险联控、命案联防的目标。研究出台访调对接专门指导意见,整合受理平台、规范流转程序,在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的同时,实现矛盾纠纷类信访在综治平台一揽子调处。
省委政法委先后联合省高院、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司法厅制定出台《关于畅通群众诉求表达通道主动化解矛盾隐患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推进诉调对接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推进警调对接工作的指导意见》,持续推动“三调”对接实战化。
省高院积极推动建立金融司法协同机制,召开金融审判与金融监管座谈会,促进金融纠纷案件多元化解和专业化、集约化高效处理。一起案件中,省高院通过调解帮助某银行一次性回收最大单笔金融债权——现金25.1亿元,帮助银行快速回笼资金,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兰州中院建立法院“+公证、+金融、+行业协会”等工作机制,探索推行全链条要素式、无纸化审判模式,让金融纠纷化解更高效。如兰州中院妥善化解某银行与某集团公司金融借款系列案,促成52.3亿元债务化解,推动重点金融风险有效处置。
公安系统落实“多元调解到位、联防联控到位、跟踪回访到位”三个到位,构建起多元调解新格局。为做到多元调解到位,一方面,充分依托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和“大调解”等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专职人民调解员、律师进驻共同开展调解工作;另一方面,会同司法部门,充分发动退休党员干部、职工、退伍军人等有群众基础、调解能力强的群防群治力量,组建了710支志愿调解队伍,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切实提升了工作质效。为做到联防联控到位,各地治安部门主动对接政法、司法、民政等职能部门,指导派出所依靠街道乡镇,对低收入、性格怪癖、持续家暴等人员情况,第一时间抄告乡镇街道,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瞄准矛盾纠纷根源,采取联合会商研判、攻坚化解机制,从根源上解决矛盾、消除隐患。为做到跟踪回访到位,指导全省派出所对掌握的各类矛盾纠纷,一律回访跟踪掌握进展情况,按照分类清晰、要素齐全、信息准确的工作要求,开展“日排查、周梳理、月汇总”,及时录入系统平台,为源头化解提供支撑。针对社会热点突出矛盾,梳理汇集形成专题报告,抄告街道和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综合施策应对化解措施,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升级。
省司法厅联合平安甘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平安办”)印发《关于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的指导意见》,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司法调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矛盾纠纷多元综合化解机制;联合平安办和相关部门印发《关于破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难题坚决遏制命案高发势头的意见》,健全完善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机制,最大限度预防一般性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转化为治安案件、刑事案件;联合省人社厅、省委政法委、省高院等9部门印发《甘肃省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工作实施方案》,强化风险防控,健全多元处理机制,提升协商调解能力,实现劳动人事争议诉讼案件稳步下降,促进甘肃省和谐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主动创稳的重要保障。新时代新征程,甘肃政法干警作为主动创稳的生力军,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更加自觉践行执法司法为民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不断提高执法司法质效和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公正与效率是司法的生命线。案件久拖不决不仅降低司法效率,妨害司法公正,还会直接延误当事人正当诉求的实现,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更会对执法司法工作的公信力、权威性,乃至党和政府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2023年2月,甘肃法院系统开展“半年清积”专项行动,打响清理长期未结案件攻坚战歼灭战。对行政执法案件、民商事案件、信访案件、“减假暂”案件、长期没执行到位案件,全面梳理,集中清理,依法依规处置。以积案清理行动推动主动创稳,实现溯本清源,形成清理长效机制,切实甩掉积案包袱,实现收结案良性循环,不断提升人民法院矛盾纠纷化解能力。
至2023年8月底,中基层法院清理一年以上未结诉讼案件6588件,清积率95.94%。至2023年底,全省法院审执结上一年未结案件7.1万件,其中一年以上积案8043件,清积进度97.14%,位于全国前列。
在全力清积的同时,把提升审判质效作为重中之重,多措并举加大新收案件结案力度,力促收结案尽快良性循环。2023年全省法院有40项审判执行标准位居全国前十,其中22项位居全国第一;涵盖80项指标的一站式建设质效跃升至全国第一,较2022年上升23个位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好矛盾风险源头关、监测关、管控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努力做到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主动创稳要求创新思路理念,强调预警预防,源头治理,实现“应急维稳”向“常态创稳”转变。在甘肃,“常态创稳”已融入日常、抓在平常、做到经常,依靠加强平时管控、实施综合整治和源头防范化解消除隐患、保障安全。
作为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抓前端、治未病”理念,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类案多发高发的重要抓手,司法建议、检察建议已成为甘肃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社会治理的一剂“良方”。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重心从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预防,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排查在初始、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2023年,全省法院制发司法建议1799条,针对引起类案多发高发的深层次问题,深挖根源,找出症结,及时向有关主管单位提出改进工作、完善治理的建议。如针对一些市场主体法治意识淡薄,捆绑销售、一房二卖,利用格式条款规避法定义务等违约行为增多的现象,发布司法建议,健全合同备案与预告登记衔接机制,加强住建和不动产登记部门的协调联动;完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统一立法,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预售楼盘现场信息查询的全覆盖,为购房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查询服务;修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及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有关条款,加大推广使用力度,促进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治理。
检察机关以案为鉴、以案促改,建立长效常治机制,积极推动诉源治理。聚焦未成年人保护、安全生产、生态保护、养老诈骗、监管执法等领域,以个案办理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案件背后原因,制发检察建议,促进堵漏建制,切实做到办理一案、警示一片。
提升社会面整体防控 能力水平 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前提。为进一步强化社会面治安防控工作,确保社会面持续稳定,甘肃政法机关以“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积极融入主动创稳行动,以“少发案、秩序好、群众满意、社会稳定”为目标,不断筑牢社会治安管控基础,加大社会面治安防控力度,全力打造稳定和谐的治安环境。 近来,天水麻辣烫名闻全国,天水市甚至甘肃其他城市的网红麻辣烫店排起了见首不见尾的长队,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面对激增的客流,甘肃各区域秩序依旧井然有序,交通治安情况展现良好状态,整座城市、整个省份以最平安的环境、最饱满的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这一片祥和的背后,离不开甘肃政法干警们的默默付出。 天水市充分发挥政法机关职能作用,积极开展“天水麻辣烫”火爆特殊节点的保障工作,及时启动情报搜集研判、重点人员管控、整体巡逻防控、风险隐患清零、公共安全管理“五项机制”,协调新增城区临时停车位3880个,开通便民绿色通道,倡导本地车辆让行、让道、让停外地旅游车辆。节日期间,全市交管部门全员上岗,在高速路口、重要路段、人流量大的麻辣烫店周边路段增设临时执勤点62个,积极协调便捷停车,全力疏堵保畅。加强治安卡口、车站、机场等重点部位和人员密集场所动态巡控,提高见警率、管事率,有效防范震慑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抽调700余名政法干警到秦州区“四合院”“麻辣烫美食街”、伏羲庙、天水古城等“网红打卡地”开展巡逻检查和志愿服务,累计投入警力10289人次,出动警车1725台次,参与服务保障的基层网格员和志愿者2100余人次。 像这样用心用情用力确保社会面持续稳定的举措,在甘肃已成为日常生活随处可感的体验。政法机关不断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滚动排查、风险评估、监测预警机制,坚持力量前置,加大巡逻防控力度,提高见警率管事率;完善预案体系,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果断处置、有效控局。 同时,聚焦突出风险,坚持惩防并举,不断提升精确预警、精细管控、精准打防能力水平。公安机关以“云剑-2023”等专项行动为抓手,依法严厉打击涉黑涉恶、涉枪涉爆和电信网络诈骗等突出违法犯罪活动,主动创稳、有效维稳、全力保稳。 深化命案治理,强化风险排查预警处置、命案多发区域问题整治,对现发命案快侦快破、“一案一倒查”,形成警示震慑。打击文物犯罪战果位列全国前三,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连续30个月发案、损失“双下降”。
针对不断上涨的客流,甘肃省天水市政府创新拓展“天水麻辣烫+”多元服务模式,通过更新城市基建、提供志愿服务、开通麻辣烫公交专线、设置外地旅游车辆临时停车点、举办麻辣烫“吃货节”、推出景区优惠政策等举措,提升保障服务水平,满足游客需求。图为3月16日,游客前往天水市天水古城举办的“天水麻辣烫吃货节”现场参观游览。 新华社记者 范培/摄
全面提升网络综合治理
能力水平
互联网日益成为各类风险的策源地、传导器、放大器,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沿阵地。网络舆情因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互动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提升网络空间综合治理能力水平,打造平安互联网,塑造正能量充沛的清朗舆论空间,已成为政法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甘肃,加快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网络舆情应对处置体系、网络舆论引导体系,成为政法干警主动创稳的重要抓手和发力目标。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甘肃政法系统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全面落实到互联网和新媒体领域,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职、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
手段上,加强各类互联网平台管理,严格规范网上传播秩序,对网络大V和各类自媒体进行规范管理,引导正面发声。持续开展“清朗”等网络空间治理行动,集中开展“翻墙破网”专项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空间。
去年以来,全省公安机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聚焦全省互联网平台“色、丑、怪、假、俗、赌”等突出网络乱象,全面深化前瞻治理、源头管控,组织开展网上“三俗”内容及虚假信息专项整治,共监测发现网上低俗信息4700条,约谈发布“三俗”短视频及直播网民2036人。其中批评教育1427人、行政处罚353人、刑事打击256人。督促抖音、快手完善信息审核机制,通过推送消息警告账号23562个、中断账号直播5327次、封禁账号开播权限1072个,有效维护了全省网络空间清朗安靖。
各级党委政府、政法机关进一步健全网络舆情监管预警和联动处置机制,对各类舆情早发现、快报告、快处置,确保及时解决实际问题,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从源头上化解舆情风险。2023年4月,甘肃省平凉市公安局崆峒分局网安大队侦破一起利用AI炮制虚假信息案。警方对“今晨甘肃一火车撞上修路工人致9人死亡”的虚假文章调查后,发现犯罪嫌疑人洪某通过人工智能软件将搜集到的社会热点新闻修改编辑后,上传发布到某自媒体平台,赚取流量、非法牟利。不实谣言引发大量网民关注,煽动情绪,扰乱社会秩序。警方依法对其采取强制措施,该案为甘肃省侦破的首例利用人工智能软件炮制虚假信息牟利案。
坚决抵制各类谣言、不实信息、煽动信息的同时,对于正面宣传的引导,甘肃也不遗余力地积极作为。一方面,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做大做强网上正能量传播矩阵,大流量、大声量讲好甘肃故事,有效挤压负面言论空间;另一方面,加强热点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出了问题不做“鸵鸟”,要求涉事地方和部门履行好信息发布主体责任,宣传、网信部门加强指导,灵活运用新闻发布会、记者采访、吹风会等多种方式,主动发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现如今,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干事业,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强化司法服务供给,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依法保障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成为甘肃政法干警的日常工作。
相信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实现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目标,势在必行!
甘肃省兰州市黄河母亲雕像 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