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4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刊发《武威凉州区:多部门共护舌尖安全》,现予以转载。
人民日报客户端版面截图
武威凉州区:多部门共护舌尖安全
在第43个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来临之际,凉州区人民检察院牵头组织召开“守护舌尖安全,共筑食安防线”食品安全领域案件通报及座谈会。区纪委监委、市公安局凉州分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消协等部门负责同志及相关业务骨干参会。会议通过“亮成绩、剖问题、谋机制、促整改” 四步走模式,系统总结辖区内食品安全治理成效,深入剖析监管短板,创新构建协同共治体系,为筑牢食品安全防线注入法治合力。
聚焦主责主业
亮出食品安全治理“成绩单”
会议系统梳理近三年食品安全领域案件办理情况,全面展示“刑事+行政+公益诉讼”衔接机制运行成果。刑事检察部门充分发挥“利剑”作用,以“全链条打击”为目标,累计办理涉食品安全刑事案件31件。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坚持 “源头治理”,针对外卖食品安全、校园“五毛食品”等重点领域,办理公益诉讼案件30件,推动整改问题隐患42处。行政检察部门强化“穿透式监督”,办理行政非诉执行监督案件5件,推动解决行政处罚“执行难”问题。
“我们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是对群众食品安全的有力守护。”凉州区人民检察院办案检察官表示:“通过刑事严厉打击、公益诉讼行业治理、行政监督有效衔接,我们形成了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强大震慑和系统治理。”
坚持问题导向
解剖食安治理“症结所在”
会议聚焦当前食品安全领域突出问题,对近期办理的收购销售病死牛骗保、非法混拉运输食用菜籽油、销售不合格食用醋等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在办理收购销售病死牛案件时,我们发现病死牛的来源和流向难以追踪,这暴露出农村地区病死畜禽上报渠道的问题。”区公安局食药环大队侦查人员谈道:“我们需要加强与农业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上报机制。”
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也指出,“我们目前没有配备专门的食品检测实验室,委托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也并不具备相应的检测资质,检测结果作为证据提交时常常受到质疑。”“我们需要制定更加明确的检测标准,确保执法的可信度和公正性。”
不仅如此,会议还就“三无”食品核查认定标准不统一、外卖平台商家资质审核流于形式等案件暴露出的共性问题和监管难点展开专题研讨,精准定位监管漏洞,为后续靶向施策提供依据。
强化机制创新
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会议以制度共建为突破口,六部门达成三项协作机制创新共识:一是建立“三书一函”联动机制,实现刑事判决书、检察建议书、行政处罚决定书、信用警示函同步送达、并联执行,强化法律文书协同效力;二是构建线索实时移送机制,由消协设立 24 小时线索直送通道,确保消费者投诉第一时间分流处置;三是推行风险等级评定机制,根据企业违法记录动态调整风险等级,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和联合惩戒。
与会部门对以签订机制的方式固化协作模式表达强烈的意愿并达成初步共识。“这些机制的商定,将帮助我们形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协同高效’监督格局,有效提升我们的监管效率和执法合力。”区消协相关人员表示。
注重成果转化
开展食安 “实地走访”
会议坚持“知行合一”,会后立即对辖区内3家大型超市、5家餐饮单位开展走访了解。重点对食品出入库记录、检疫证明、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等制度落实情况,现场使用快检设备对“新乐”超市熟食制品亚硝酸盐含量进行检测,累计抽检样品 20 批次,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无小事,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发现某超市熟食操作区垃圾清运不及时,立即要求超市负责人进行整改。此外,针对检查发现的从业人员着装不规范、健康证明缺失等 5 类问题,现场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并将跟踪督办落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