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关区综治中心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党建引领构建“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围绕矛盾纠纷“集散地”、多元解纷“桥头堡”、社会治理“晴雨表”的定位,突出“七中心”合一和“双中心共治”,以综治中心、网格管理、三调对接、信息平台“四个实战化”聚力共进,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平安不出事”。
建强服务阵地
稳步推进综治中心实战化
打造集成高效一站式平台。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为抓手,以服务群众、方便群众为出发点,建成3500㎡标准化的综治中心,充分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实现综治中心和矛盾调处、信访接待、公共法律服务、诉讼服务、检察服务、社会心理服务“七中心合一”,组建195名调解员队伍,设置15个类型化调解室,实现矛盾汇入、受理、研判、分流、办理闭环运转,让群众最多跑一地,实现对各类矛盾纠纷和利益诉求的“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构建多方联动矛盾化解体系。积极整合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商事调解资源,以“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模式多元解纷,横向形成公、检、法、司联调联动,行业部门和专业调解组织优势互补,律师志愿者参与的“1+4+N”多元解纷机制,纵向构建“区级指挥部--街道主阵地--社区桥头堡--网格前哨岗”四级矛盾纠纷化解阵地,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梯次过度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
优化网格治理
筑牢主动创稳底板
推进落实“一网”揽民情行动。一是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物业办公场所,按照“六有”标准,精心打造成180个小兰网格阵地。二是划分三级网格1700余个,以“1+4+X”模式配备1500余名专职网格员,200余名专属网格员,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三是组织网格员及人民调解员参加23场次培训,切实提高网格员综合业务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做到“提网知人、提人知情、提情知因、提因知策”。四是每月通过实地督查、走访座谈、查看台账等方式对街道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进行督查,督促网格员队伍履职尽责,考核结果作为各街道年度平安建设考核的重要依据。
深入开展“两访”联民心行动。通过开展“大走访”“大家访”活动,全方面了解社情民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2024年,网格员答复办理群众诉求68万余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万余件。组织召开社区民主协商议事会,推动解决物业停车、小区内飞线充电、私搭乱建,高层住宅消防隐患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300多件,得到了辖区居民广泛好评和一致认可。
强化“三调”对接
拓展多元解纷路径
诉调对接工作扎实推进。城关区法院对适宜调解的民商事纠纷按照“一天分派、两天签收、七天调解、当月归档”标准,精准分流、全程管理、跟踪办理、全链化解,调解成功的纠纷现场进行司法确认,调解不成功的简易案件直接开庭速裁,实现“调解+司法确认”“调解+速裁”高效对接。2024年,城关区法院流转至区综治中心民商事案件29000余件,完成调解2500余件。
警调对接质效不断提升。全面建立街道平安法治办与同级派出所警调对接工作机制,街道平安法治办按照“高风险一天介入调解、中风险三天完成调解、低风险七天内调解”的要求,对派出所推送的纠纷类警情及时介入化解、定期跟进回访。城关区综治中心警调对接专班从纠纷类警情推送、调处化解、办理时效、跟进回访各环节全程跟踪督导,严防发生“民转刑”“刑转命”案事件。2024年,各街道平安法治办接受公安派出所推送纠纷类警情8000余件,化解率99.1%。
访调对接机制持续完善。立足预防、立足调解、立足法治、立足基层,做实场所、程序、数据、力量、责任“五个对接”,2024年,城关区信访局向综治中心和街道平安法治办推送申诉求决类矛盾纠纷214件,调解成功199件,调解成功率93%。区信访局接待来信来访和受理网上信访量分别同比下降47%、54%。
智化信息平台
打造基层善治体系
推进平台迭代升级。依托“民情地图·小兰善治”平台,汇集人、事、地、物、情等基础信息,实现“一张地图知晓社情民意,一部手机实施基层治理,一个平台畅通群众诉求”,达到“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自治好、服务优”的目标。
加强平台信息研判。依托“民情地图·小兰善治”平台,全量汇集各个渠道群众诉求、矛盾纠纷、治安风险隐患等信息,建立重点人员预警管控系统,运用平台“数据池”定期分析研判治理形势,实时作出预警调度,形成集信息共享、部门联动、应急处置于一体的工作体系,不断提升社会治安风险防控水平。